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学 >>> 大气环境学 水体环境学 土壤环境学 区域环境学 环境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环境学相关记录1143条 . 查询时间(2.537 秒)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蓝藻水华频发,威胁着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环境的安全。三峡水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支流水体频繁暴发水华,尤其是2024年来多次出现危害严重的蓝藻水华。深入认识水库调度对蓝藻水华的影响效应及其机理是三峡可持续运行的客观需求,也是蓝藻水华防控的内在需要。最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毕永红团队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三峡水库调度通过改变水位和水体理化条件导致蓝藻水华...
虽然引发湖泊蓝藻水华的机制备受关注,但学者们迄今尚未对促发蓝藻水华的关键驱动因子达成共识。最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针对湖北省洪湖的一项研究中,初步揭示了优势浮游植物种类的演替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氧作为电子传递链中的最终电子受体,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能量产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子。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尽管人们早已意识到:氧对于机体抗病毒作用可能至关重要,但对于其中的内在机制还知之甚少。
2024年4月17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陈池来团队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了进展。该团队在前期深海质谱研究的基础上,将水体溶解甲烷检测灵敏度提升了500多倍,达到了海洋及湖泊本底溶解甲烷检测水平,实现了从溶解甲烷异常事件监测到背景甲烷长期监测的跨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塔兰塔》(Talanta)上。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地球关键带是指植被冠层顶部至地下水底部的区域,位于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岩石圈的交汇地带。地球关键带概念的出现,为研究地球表层系统提供了统一框架。土壤水分在维持地球关键带的结构以及功能与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水分穿越并连接地球关键带的多个圈层,是关键带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载体。
2024年4月12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与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六楼会议室举行。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洪亚雄,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王虚谷,校党委书记高翅,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刚奇出席签约仪式。
2024年4月11日,沈其荣院士团队在PNAS期刊发表了题为“Carbon starvation raises capacities in bacteri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viral auxiliary carbon metabolism in soil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施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机碳代谢过程、抗生素抗性和病毒-宿主互...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生态水文研究组联合云南大学、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基于我国辽东湾连续两年(2019-2020)生长时期大气水汽δ2H和δ18O原位连续观测数据,探究了该区域大气水汽的季节、日尺度和天气事件中大气水汽同位素信号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水汽δ2H和δ18O及d-excess在季节和日尺度上随着观测高度呈现显著不同的变化...
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化学合成氮肥在保障全球粮食供应和人口增长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每年生产化学氮肥所消耗的能量达农业生产总耗能的一半。同时,大量化学氮肥施用导致的土壤退化、温室气体排放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问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及全球粮食可持续生产都带来巨大挑战。地球上所有植物的叶片总面积高达109平方公里,植物叶表和叶内含有包括固氮菌在内的微生物细胞高达1026个,对植物的氮素供应、生长促进...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蓝藻水华频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威胁人类健康,寻找安全、经济、有效的控制及消除蓝藻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溶藻菌进行蓝藻水华防控的方法相较于传统的物理、化学法,在溶藻潜力及环境友好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植物可以通过调整自身功能性状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证实现最优生长。在不利环境中生长的植物通常采取更加保守的策略,这些策略确保植物生存但也限制其快速生长。钙肥的添加可以改善土壤酸化的不利状况,但我们对植物如何调整生长策略以适应这种从“差”到“良”的土壤环境还知之甚少。
根际微生物能在进化过程中与植物形成功能丰富的共生体(holobiont),对宿主植物的营养和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微生物、宿主植物和根际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对精准调控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组的关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当前根际微生物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分离优异菌种开发微生物肥料或微生物农药等生物制品,然而如何从整体层面上充分利用整个根际微生物组?如何从外源施用益生菌转变到原位发挥根...
岩石中化石有机碳的风化被认为是地质时间尺度上的重要碳源,对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颇具影响。然而,如何示踪化石有机碳风化颇有挑战性。近日,铼被提出可以示踪化石有机碳的风化:当化石有机碳被剥蚀暴露发生风化时,与有机碳络合的铼会同时被氧化释放进入水体中,因而通过测量河水的铼含量可估算流域化石有机碳风化通量。然而,岩石中铼的来源、风化过程中的活动性及其与化石有机碳风化的关系尚不清楚,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其示踪...
近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批准发布了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织制修订的4项地方标准《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64/1996-2024)《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64/1995-2024》《煤质活性炭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64/819-2024》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DB64/T702-2024),将于2024年5月4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区在生态环境领域首次发布地方标准最多的一...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广泛存在于河湖、海洋、耕地等水土介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均存在潜在风险。因此,识别环境微塑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探明不同介质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与迁移转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卢宏玮研究团队基于多年青藏高原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结果,辅以平原流域平行实验,建立了水体微塑料丰度标准化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与全球水体微塑料的空间分布特征、驱动因素、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