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空间物理学 >>> 电离层物理学 高层大气物理学 磁层物理学 空间物理探测 空间环境学 空间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空间物理学相关记录1822条 . 查询时间(4.747 秒)
电离层偶发E层(Sporadic E layer,简称Es层),存在于地面上方90-130 km以内的空间区域,是在风剪切作用下形成的密度显著高于周边区域的金属离子层。由于风剪切结构受到多种物理机制的调制,因此Es层内常伴随有各种尺度的不均匀结构。在之前的研究中,孙文杰等(2018, 2020, 2021,JGR)开发了从GNSS TEC数据中提取Es扰动的方法,并基于统计研究得到了大尺度(大于1...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5日,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简称GECAM极目)卫星通过快速发布的观测警报,不仅首次成功触发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雨燕(Swift)卫星的伽马射线新颖观测机遇紧急存档器(GUANO)系统,使其找到一个未自动触发的伽马射线暴,而且引导俄罗斯MASTER地面光学望远镜进行了后随观测。该结果验证了怀柔一号快速引导空基和地基望远镜进行联合观测的能力,标志着...
众所周知,地球具有全球性的偶极磁场。 地球偶极磁场起源于内部发电机,向外延展到太空,与外部太阳风等离子体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磁层空间。地球全球偶极磁场能有效屏蔽太阳风的高能带电粒子轰击,使得磁层犹如一个保护罩庇护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见图1)。
2021年11月5日,2021年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晓,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院长李德仁院士荣膺该称号。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博士,国际著名测绘遥感学家。
国内外大量的空间飞行实践发现,空间环境通过单粒子(SEE)和充放电(SESD)两种方式导致了较多的航天器故障,并且均主要为星用电子设备出现数据或逻辑状态跳变、工作模式非受控切换、执行机构操作异常等可恢复性“软错误”故障,如欧洲的TELECOM系列通信卫星、美国的S-NPP卫星、国内的“地球空间探测双星”、某型号试验星等。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和工程界将此二者分割开来研究与应用,不了解二者诱发航天器故...
近日,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磊研究员团队的谢良海副研究员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实验现场》栏目在全国科普日(9月19日)当天播出的一场大型科普直播秀——《奋进吧!科学少年》(点此回看),该节目围绕“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普主题,聚焦近年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就,通过科学实验形式,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弘扬科学探索精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太阳上的大尺度爆发现象,伴随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释放,是空间天气预报的一个研究重点。行星际空间是CME吹袭地球的必经传输通道。CME在行星际空间传播的部分称为行星际CME(ICME)。在行星际空间传播期间,ICME可以与周围太阳风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过程,从而影响其到达地球的时间和强度等,因此对于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的模拟研究尤其重要。
在流体和磁流体系统中,能量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不同尺度传输,产生湍流。湍流在日球层中普遍存在,对空间等离子体的物质能量交换、加速和热化及宇宙线传输等具有基础且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尺度磁场的存在,磁流体湍流被认为是各向异性,扰动功率谱指数在平行和垂直磁场方向分别接近-2和-5/3。
2021年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南美空间天气实验室(简称“南美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简称“南美天文中心”)联席理事会会议在京召开。中科院副院长、南美实验室和南美天文中心理事长张亚平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
2021年10月23日,漠河市市长邢雪松、副市长高峰等一行7人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调研。所党委副书记钟华、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科研和野外站骨干参加调研会。
Between 2.5 and 4 billion years ago, a time known as the Archean eon, Earth’s weather could often be described as cloudy with a chance of asteroid. Back then, it was not uncommon for asteroids or com...
2021年度“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2021年10月15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颁奖,4名空间科学领域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获此奖项。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通常认为,火星在大约40亿年以前具有类似地球的全球偶极磁场,并存在宜居的生命环境。但由于某种原因在大约40亿年前,火星内部磁场发电机停止、全球磁场消失,导致外部太阳风直接与火星大气发生相互作用,加剧了火星大气的剥蚀和逃逸,火星也逐渐演化成为一颗大气稀薄,气候干冷的行星。
2021年10月10日至12日,中国北斗应用大会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十届年会将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国科学院许厚泽院士荣获2021年度卫星导航定位终身成就奖。
近日,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公布了2021年度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评选结果(https://eos.org/agu-news/2021-class-of-agu-fellows-announced),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当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