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空间物理学 >>> 电离层物理学 高层大气物理学 磁层物理学 空间物理探测 空间环境学 空间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空间物理学相关记录1822条 . 查询时间(1.351 秒)
近日,美国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宣布其“近地天体勘测者”(NEO Surveyor)望远镜已通过严格的技术和项目审查,将进入最终设计制造阶段,并将制定其技术、成本和进度基准。
国内外航天工程实践发现,1000km以上接近2000km—高高度低地球轨道(HLEO)等近地空间区域以地球辐射带质子环境为主,质子具有电离和非电离两种方式,可通过位移损伤效应(DDD,Displacement Damage Dose)和总剂量效应(TID,Total Ionizing Dose)作用导致航天器在轨异常和故障,并主要表现为星用电子器件/部件性能衰退导致电路失效,如欧洲的伽利略木星探测...
肿瘤疫苗代表了一种可诱导机体特异性且持久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治疗手段,对于改善临床肿瘤治疗具有广大的前景。然而,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低、胞质递送效率低以及淋巴器官靶向性差等问题大大限制了肿瘤疫苗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水平,进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新型免疫佐剂的开发为改善肿瘤疫苗疗效提供了有力的策略。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STING)信号激动...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被地球内禀磁场形成的磁层保护着,磁层的外边界称为磁层顶。2023年,研究人员发现磁层顶附近区域在软X射线波段是明亮的。软X射线的辐射机制是太阳风电荷交换(Solar Wind Charge Exchange,简称SWCX)过程,即太阳风中高价重离子和地球大气逃逸的中性成分发生碰撞,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的过程中发出光子。因此,太阳风能到达的区域就会辐射X射线,而X射线波段明亮和黑暗的...
太阳风电荷交换(Solar Wind Charge Exchange,简称SWCX)是指太阳风中高价态的离子(C、N、O等)和中性成分(地球空间中主要是中性H)发生碰撞,获得一个电子进入激发态,随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释放出软X射线波段的光子。地球磁层的SWCX软X射线辐射主要发生在日侧的磁鞘和极尖区,因此利用软X射线观测技术,可以对磁层X射线辐射特性及太阳风-磁层耦合特性进行深入认知。
基于多年野外和实验室的观测研究,地球环境研究所大气环境研究团队搭建了一个基于沙尘释放过程的沙尘生成系统。通过对实验室产生的和田间观测到的沙尘气溶胶粒度和化学组成的严格对比,他们证实了从沙尘粒度和化学研究的角度上看(图1a,b),该系统是实验室或野外获取沙尘源区表土释放的沙尘气溶胶的有效工具(Wu et al., 2023)。利用该系统科研人员进一步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表表释放的沙尘气溶胶的可溶性盐进行...
磁层顶是地球磁层的最外层边界,是太阳风物质能量进入地球空间的重要区域。对于磁层顶形态特征的研究长久以来都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但现有的磁层顶位型的经验模型只适用于准稳态磁层,在描述磁层顶随时间变化方面存在不足。
磁层顶是地球磁层的最外层边界,是太阳风物质能量进入地球空间的重要区域。对于磁层顶形态特征的研究长久以来都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但现有的磁层顶位型的经验模型只适用于准稳态磁层,在描述磁层顶随时间变化方面存在不足。
在空间引力波探测日心轨道方案任务当中,太阳系内天体引力场引起的星间观测信号远大于引力波引起的星间观测信号。例如,在中科院太极计划当中,天体引力场引起的星间距离变化约为3万千米,而引力波信号只有几个皮米量级,有必要通过详细数值分析探测频段0.1mHz到1Hz内天体引力场引起的星间观测信号是否小于引力波的观测信号。其研究结果将对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数据处理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随着太空卫星数量的增多,催生出新的空间在轨服务需求,包括在轨服务/维修、太空垃圾清理、抓捕等相关技术。为实现太空操作的目的,高效率的抵近、接触技术成为关键。本研究对远距离非合作目标进行初捕获,为后续精确调姿与抵近做准备,可以降低飞行器对工质和能源的需求。
2022年10月23日,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电磁辐射与探测技术院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子午工程”二期电离层数字测高仪项目,完成威海文登站设备的安装调试。至此,整个项目完成一半建设任务,已安装设备运行状态良好,数据质量高。
光谱测量是研究地外环境和探测地外生命信号常用的技术手段,其中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meter, LIBS)具有无需样品制备、快速分析、检测元素多等特点,已成为火星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的一类重要科学载荷,广泛应用于火星环境演化、宜居潜力评估、生命信号探测等研究。我国的“祝融号”火星车上也携带了LIBS科学载荷,主要用于火星环境和宜居性的探测和研...
2022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朱逢尧博士(现工作单位:之江实验室)和王均智研究员(现工作单位:广西大学)与合作者通过改进氢射电复合线的计算模型,揭示了电离气体中的氢原子能级布居普遍存在翻转现象,并且能够对所发出的氢射电复合线的特征产生显著的影响。射电复合线是常用的研究电离气体的工具。这项研究为通过射电复合线探测电离气体物理性质的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9...
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Hunga Haapai)海底火山发生猛烈喷发,引发海啸,并引起了强烈的电离层震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赤团队的研究员张佼佼与徐寄遥等合作,利用相干散射雷达和数字测高仪探测到此次火山爆发引起的北半球两组特征明显不同的电离层震荡。第一组电离层震荡比引起海啸的大气压力波提前3个多小时被观测到。...
2022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在青海完成载重能力1.2吨、飞行高度30千米的重载高空气球飞行演示验证试验。此次试验是我国近年来搭载重量最重、飞行高度最高的高空气球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重载高空气球平台研制取得阶段性成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