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相关记录129条 . 查询时间(0.352 秒)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渭北旱塬耕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合施用,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脲酶、碱性磷酸酶]以及部分土壤养分状况(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比单施化肥处理均得到进一步改善。化肥配施秸秆堆肥处理效果最明显,其中微生物量碳增加了41.96%,微生物量氮增加了54.55%,脲酶活性增加...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渭北旱塬土壤水分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陕西合阳县旱农试验站进行了3个水平的秸秆覆盖量(4 500、9 000和13 500 kg/hm2)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CK)。2 a结果表明,3个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较CK均显著提高,分别增加16.52、25.52和34.04 mm(P<0.05);播后0~60 d,农田蒸散量较CK分别减少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黄土旱塬区不同覆盖措施下的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试验包括4个处理:作物生育期秸秆覆盖600 kg·hm-2(M600)、秸秆覆盖300 kg·hm-2(M300)、地膜覆盖(PM)和无覆盖处理(CK).结果表明: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速率从播种至返青之前呈下降趋势,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越冬后土壤呼吸速率迅速提高,至拔节期最高.与CK相比,3个覆盖处理在越冬至成熟期...
采用一种新的土柱淋滤方法,在不同淋滤量、污染强度和柱长条件下模拟了陇东黄土塬区自然降水对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纵向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类污染物迁移的深度受污染强度、淋滤量、土层深度等因素的限制.污染物在土柱中峰值出现的深度均随污染强度、淋滤量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在0~10 cm的范围内,污染物均大量存在,且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规律与污染强度、淋滤量、柱长等众多因素有关,即淋滤...
为给旱地小麦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通过不同养分配置及相应集成栽培技术处理,研究了旱作条件下小麦高效施肥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应。结果表明,在高量施肥水平基础上氮肥减少75 kg·hm-2的情况下,小麦产量增加569.85 kg·hm-2,增产幅度达8.1%;高量减氮施肥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CK)增产11.3%,其增产幅度比高量施肥处理高8.4个百分点;高量减氮处理养分效益为4.25元·kg-1,比...
本文利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公布的模式,计算了陇东塬区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需水量,并分析了该区域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水资源丰歉度、可生长季水资源构成和农业生产对策。分析显示:陇东塬区冬小麦冬前生长期水资源过剩,返青后生长期水资源短缺,短缺最严重的时段是成穗期,即4月中旬到5月中旬,水资源总量只占需水量的67%,80%保证率为31%,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春、夏、秋三个可生长季节中,春季麦田水资...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段储层绿泥石衬边弱溶蚀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压实致密成岩相、高岭石充填成岩相和碳酸盐胶结成岩相常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中子测井、密度测井以及中子-密度视石灰岩孔隙度差,辅助以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测井曲线,连续定量识别储层成岩相的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图版。利用该图版对黄36井测井资料进行了处理,通过与薄片鉴定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图版的...
基于一维连续介质模型假设,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技术隐式地利用了水平地表回折波的射线传播规律和运动学特性层析反演近地表模型。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黄土巨厚,地表起伏剧烈,风化层速度横向上比较稳定,而垂向上呈连续变化,比较符合一维连续介质模型假设。但是由于地表起伏剧烈,水平地表的回折波时距曲线特性不成立,不能直接利用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技术。本文首先讨论了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基本原理、算法和适用...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地表沟谷纵横,地貌复杂,高程变化剧烈,地表出露岩性复杂多变。采用弯宽测线观测方式可改善该区的激发接收条件,但在原始地震资料上,干扰类型多,静校正问题突出,采用常规处理方法得到的叠加剖面不能完全满足地质解释的需求。为此,本文针对弯宽测线剖面位置偏离地下实际反射点位置这一问题,利用合理的弯宽测线观测系统,确保CMP点的走向与测线走向基本吻合,从而达到最优叠加效果;针对干扰类型复...
本文论述的非纵地震勘探技术兼顾吸收了黄土塬沟中弯线、黄土塬多线及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优点,通过精细设计非纵采集参数,尽最大可能展宽叠加道集方位角,不仅可避开近地表散射干扰影响,而且优化了宽方位设计,提高了黄土塬非纵噪声压制效果和静校正精度,所得成果剖面保真度较高,地质特征明显。文中重点介绍了非纵采集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区的发展历程与应用效果。
2010年10月15—17日,来自陕西省10地市的近60位知名诗人欢聚太白县,参加“黄柏塬·陕西诗会”。诗会由中共太白县委、太白县人民政府和陕西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延河》文学月刊社联合主办,宝鸡日报社、宝鸡市作家协会和太白县黄柏塬原生态风景区管委会具体承办。在诗会开幕式暨研讨会上,太白县县长武世孝致欢迎词,作家冯积岐代表陕西省作协致开幕词,宝鸡市作协主席景斌主持并重点介绍了宝鸡诗歌创作的发...
采用实地观测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不同草粮轮作模式的模拟研究,分析了长武旱塬草粮轮作田的土壤水分恢复效应,以期探索出适合该地区的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的草粮轮作模式。验证结果表明:草粮轮作田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模拟值和观测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7;0~5 m土层土壤湿度的模拟值和观测值间相关系数在苜蓿草地、冬小麦田和马铃薯田分别为0.94、0.93和0.87,均...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乔木、灌木、草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对象,进行了土壤碳组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林地和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总碳,轻组、重组、可溶性有机碳以及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LFOC/SOC)均不同程度高于耕地,而其有机无机复合度(HFOC/SOC)则低于耕地,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这种趋势尤为突出; 各种土地利用方式间,土...
【目的】基于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动态观测资料,研究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春玉米(Zea mays)农田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和玉米生育期土壤积温(>10℃)的影响,其结果对理解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玉米生长影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方法】以沈单10为供试作物品种,水分管理模式2007年采用补充灌溉、雨养和地膜覆盖3种处理。在2007年基础上,2008年增加秸秆覆盖,试验采用完全方案,于2007年...
通过对陕西扶风新店村剖面的土壤学和地层学研究,以厦磁化率、全铁和粒度成分分析,认 为;周原黄土台塬表面完整的土壤剖面表现为多期发育的复合土壤,是由于全新世季风气候变化, 导致以风尘堆积占优势的成黄土期与以生物风化成壤占优势的土壤发育期相互更迭造成的;仰韶 文化时期的农业耕作是在下层古土壤(S02),其主要发育时代为8 50O~6 000 a B P.,青铜器时代先罔文十匕时期的耕种土壤是上层...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