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哲学 知识”相关记录149条 . 查询时间(0.232 秒)
中国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一方面须要“植根本土”,另一方面则要“走向全球”。在古今中西张力之间所形成的“巫史传统”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本土创构,它既包括理性化的一面,也包括感性化的另一面。因为中国巫性传统本然具有感性与理性的“一体两面”,而且由“巫”到“史”的发展更有赖于中国人的“实用理性”而亦离不开感性作用。“巫史传统”之所以对于中国美学而言乃是源根性的,正是由于,由巫史而发,中国美学乃是“天...
2025年1月14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第六个“世界逻辑日”,盐城市逻辑学会为普及逻辑知识,提高全社会对逻辑的重视程度,决定在前四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2025年继续面向全国网友,举办第五届盐城市逻辑知识有奖大赛。
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是构成新的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概念基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其实质内容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从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其主要标志则是实现“术语的革命”,赋予概念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形成一系列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原创性概念”凸显的是其所实现的“术语的革命”,“标识性概念”则不仅具有“原创性”,而且凸显特...
中国古代法释义学(律典解释学)是构建中国自主法教义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本土资源。中国古代法释义学以探寻律义为目标,逐渐产生了一套以刑律注释为主的知识体系。在立法层面,法释义学成果直接融入立法文本,成为立法理论发展的推动力。在司法层面,律学著作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各级司法机关广泛援引其观点作为裁判依据。在执法环节,法释义学通过诠释法律精神,提升执法者的专业素养,塑造了公正、为民、严格、和谐的执法...
中西交通以来,正如中国有无哲学,中国有无知识论亦成为一大问题,其中的症结在于如何理解“知识”概念。若我们暂时悬置目前流行的“反向格义”的诸做法,秉持一种“以名表实而成知识”的“正向格义”思路,或许会打开一个新的视野。在名学即中国知识论的理解架构中,对儒家之“名”三重内涵的深入考察直接关涉儒家知识论的诸多议题。首先,名分义涉及儒家知识的来源,名分作为超越的原则包含了一切儒家的真知识和真观念;其次,名...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知识与方法研讨会在山西医科大学召开(图)
中华医学会 伦理学 研讨会
2023/12/19
2023年12月8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办,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健康人文研究中心、山西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知识与方法研讨会”在中都校区学术报告厅召开。来自全国60多位学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知识、科学与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三个层次,也是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的时代精神深深蕴含在当代知识、科学与实践之中。围绕知识生成、科学实践研究的社会认识论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还有力地指导了当代人们的知识政策研究。
第八期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工作坊——“知识论与功夫论视域下的儒学缄默维度”
知识论 功夫论 儒学缄默维度
2024/1/2
2021年12月21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张昭炜教授召集的第八期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工作坊“知识论与功夫论视域下的儒学缄默维度”专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教授、武汉大学张昭炜教授围绕“知识论与功夫论视域下的儒学缄默维度”主题展开阐述与讨论,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主持。武汉大学研究生朱智通、韩文菁等以及线上人员共同参...
西方主导下全球化帝国式秩序以技术—文化霸权为突出表现,具有强制性、剥夺性、等级化等特征。知识被吸收到资本中而自身也具有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技术—文化帝国之权力架构的底层逻辑就在于“知识—资本”的“物神形态”,即两者互相喂养、循环壮大的权力动能装置,牵制着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围绕它来运转,由此形成服务于前者的全球知识规划,以知识为战略工具构建起国际性知识治理体系。遵循“知缘战略”的权力运用,不断加剧着世...
20世纪以来,新的知识生产观念、标准、规范以及价值等开始形成,并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一场剧烈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运动正在发生。英国学者迈克尔·吉本斯等人将这种变化称为从模式-1知识生产向模式-2知识生产的转型。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活动,美学也正经历从模式-1到模式-2的转型:由“意味着艺术性,解释艺术的概念,且特别关注美”的单一的学科性话语,转向“与应用情境相关的,关注并解释具体问题”的超学科话语。...
当代知识论中的事实转向
当代 知识论 事实转向
2023/7/21
知识、科学与实践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三个层次,也是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这时代精神的精华则深深蕴含在当代知识、科学与实践之中。因此,围绕知识生成、科学实践研究的社会认识论不仅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且有力地指导了当代人们的知识政策研究。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加强哲学一流学科建设,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倡议,并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南开大学哲学院、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浙江大学哲...

2023年4月8-9日,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五届“实践、真理与知识”工作坊,来自纽约大学(美)、德州理工(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侨大学、安徽大学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