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旧石器时代考古 新石器时代考古 商周考古 秦汉考古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 宋元明考古 中国考古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考古相关记录9198条 . 查询时间(4.578 秒)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是一处由多个遗址点构成的遗址群,遗址面积五十余平方公里。1981年调查发现,1983年开始正式发掘,至1986年,牛河梁遗址最广为人知的坛、庙、冢三类遗迹都已发现。“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因其特殊的遗迹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意义,牛河梁遗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热潮并持续至今。牛河...
涪陵小田溪墓群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小田溪村,是以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巴人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自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1997年,三峡文物保护发掘工作启动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别于2002、2005、2006、2007年对小田溪墓群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本书全面记录了历次考古发掘的过程和收获,是对小田溪墓群田野考古资料进行全面、系统整理以及广泛、深入的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近百年来,东夷文化研究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并沿着多样路径逐渐深入,不断展现其丰富多彩的历史面貌。本文试从东夷文化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入手,对近百年来东夷文化研究历程进行简单梳理。
由于历史传统与地理位置的不同,商周时期各地原有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的路径不尽相同。在海岱地区,西周晚期与春秋时期是东夷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的重要阶段,以考古学视角看,这一地区东夷文化的发展,在该时期的铜器墓上得到较为明显的体现。通过研究铜器墓的历时性发展变化,可以揭示该时期东夷文化演进与夷夏融合的过程,为探讨东夷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提供一个新视角。
2012年,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西山坡的佛寺遗址出土了一批辽代彩绘泥塑罗汉像。这些塑像模仿真人形象,具有世俗的审美取向,与以往所见的标准化佛教塑像大不相同。西山坡佛寺遗址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辽金时期佛教艺术极为昌盛,并且影响到绘画、雕塑、建筑等。西山坡出土的这批泥塑像,造型趋于自然、写实,为研究辽代考古、艺术史和宗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书为全彩精装图录,附有发掘概况和初步...
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遗址具有唯一性,它是一个时代的中心,是一个时代中最先进理念、最先进生产力、最优秀文化的物质文化建筑综合体。从20世纪初的殷墟遗址考古发掘开始至今,中国考古人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十余处的都城遗址考古,从夏商周到宋元明清,这些都城遗址在都城考古人的努力下,逐渐从尘封的历史中走来,向我们展示着五千多年文明史长河中,都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瑰丽画卷。
为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进一步构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4年10月12-13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举办第二届“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于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群英厅召开,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以及来自国内及俄罗斯、蒙古、...
《承运东南:长江中下游的吴晋墓葬与社会》将孙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墓葬视作连续变化的整体,对其进行考察,并结合既有考古学研究成果、历史文献记载和相关史学研究成果,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具体而微地诠释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文化之特征与变化。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孙吴及其后西晋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在中国考古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定位,也是推进考古学研究“由物及人”进程的一次尝试。
悬泉汉简出土于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悬泉置遗址发掘于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二年,曾被评为一九九一年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二〇一四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出土各类文物七万余件,其中出土汉简三万五千余枚,有字简二万三千枚,经过整理编号者一万八千余枚。该遗址地处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大道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出土文物最多的我国汉晋时期的邮驿机构。...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23)》将2023年间向社会发布过的20余项成果汇集成册,主题涵盖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地区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考古研究,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及城址、沉船研究等。
2020年12月起,浙江省开展了全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工作,对全省石窟造像的基本情况和保护管理利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此次调查共核定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87处,其中新发现16处。本报告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杭州地区的46处石窟造像,下册为杭州以外地区的41处石窟造像以及部分附录,是对浙江省内石窟造像资料信息的首次全面披露。
《舞钢大杜庄新石器时代遗址》系统地介绍了舞钢大杜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遗迹与遗物,其中遗迹单位101个,包括灰坑70个、瓮棺墓18座、窑址5座、房基4座、沟4条,以及丰富的陶、石器等遗物,并从早、晚两段遗存的分布变化情况分析了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服的形成——东周秦汉服饰的考古学研究》在全面占有、系统分析考古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出土文献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东周秦汉时期服饰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勾勒出“汉服”的起源与形成过程,并就服饰考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思考。
《考古》2024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蜀韵佛光——四川出土南北朝隋唐佛教造像》为同展图录,主要聚焦南朝造像艺术,展现成都万佛寺遗址、邛崃龙兴寺遗址出土佛像以及相关石刻造像,体现了当时四川地区佛教艺术的历史成就,同时增加了2013年前四川其他地区出土的部分南朝造像作为附录资料,能更全面地了解四川南朝造像的诸多面貌,所据资料也多在此资料发表之前。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导师吴欣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考古学(本科);中亚考古(研究生);古代近东艺术与考古(博士)。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