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取食”相关记录54条 . 查询时间(0.125 秒)
中科院上海分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毛颖波研究组揭示绿盲蝽拮抗棉铃虫取食棉花的分子机制(图)
毛颖波 分子机制 蛋白
2024/10/11
2024年9月24日,Molecular Plant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毛颖波研究组题为“Mirids secrete aTOPLESStargeting protein to enhance JA-mediated defense and gossypol accumulation for antagonizing cotton bollworms on c...
植物被食草动物取食的强度常常受到邻居植物的影响,即所谓“关联效应(Associational effects)”。然而,关联效应如何通过寄主影响其寄生植物,尚未见报道。桑寄生植物(Mistletoe)隶属于檀香目的半寄生性灌木,常寄生在寄主植物的茎和枝条上,通过吸器直接从寄主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沈其荣院士团队利用多组学解析栽培方式通过“土壤-植物”系统影响植食者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取食偏好的机理
沈其荣 解析 栽培 土壤植物 肠道微生物 生物群落
2023/6/17
不同栽培系统会改变植物组织养分或者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从而影响下一营养级如昆虫的取食。然而,地下部生长基质对于地上部植物-昆虫相互作用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2023年4月17日,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在线发表了沈其荣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Growth substrates alter aboveground plant microbial and metabol...
2022年7月14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农业入侵生物预防与监控创新团队揭示了新发重大恶性入侵害虫番茄潜叶蛾 Tuta absoluta 的优势寄生蜂潜叶蛾伲姬小蜂 Necremnus tuta 具有超强“非寄生”致死能力,促进了我们对该类寄生蜂生防潜力的认识。相关研究结果以题为“Nonreproductive effect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reproductive ...
近日,植物保护学院研究团队揭示取食抑制昆虫甜味感知的分子与神经机制。8月16日,该研究“Cholecystokinin-like peptide mediates satiety by inhibiting sugar attraction”发表在PLOS GENETICS杂志。饥饿的时候,食物闻着香、吃着甜,为何吃饱状态时不觉得呢?人需要生产粮食喂饱肚子,而一些植食性昆虫如褐飞虱和二化螟等也取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为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系统性信号保守性提供新证据(图)
昆虫 取食诱导 系统性信号 保守
2021/7/30
近期,吴建强团队利用菟丝子连接的亲缘关系较远的不同维管植物,探讨了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系统性信号的进化保守性。由于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无法在大部分单子叶植物和蕨类植物上独立生存,所以该研究首先将菟丝子寄生于其天然寄主(如拟南芥、青葱或者烟草),然后进一步寄生到菟丝子的非天然寄主上(如玉米和肾蕨),从而构建菟丝子连接的植物集群,进一步利用该植物集群研究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系...
【目的】证实并探明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成虫在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雄花花序上的取食行为,从而为柑橘大实蝇的非化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录像技术对柑橘大实蝇成虫在中国板栗雄花花序上的行为活动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和分析。【结果】柑橘大实蝇成虫在中国板栗雄花花序上的取食行为分为爬行、取食、梳理和静息4个阶段,成虫的取食行为没有固定次序,除无法从静息阶段直...
寒武纪化石揭示节肢动物早期取食模式
寒武纪 化石 节肢动物 早期取食模式
2018/2/6
来自云南大学的消息,该校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张喜光教授、杨杰副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首次发现了节肢动物系统演化中基节发生实质性变革的最早化石记录。自寒武纪大爆发以来,节肢动物始终是化石和现生动物群的“强势”群体。因拥有能广泛适应不同生境的外骨骼,敏锐的视觉神经系统,灵活分节的躯干与附肢以及特化构建的口器,这个类群得以遍布全球。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节肢动物早期取食模式、口器形成等的认知仍很匮乏。上世纪80...
2018年2月1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张喜光教授、杨杰副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题为“中国寒武纪早期抚仙湖虫类揭示真节肢动物颚基原节的起源”(Early Cambrian fuxianhuiids from China reveal origin of the gnathobasic protopodite ...
【目的】明确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对常见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依据寄主植物中次生物质的含量及美国白蛾幼虫乙酰胆碱酯酶和解毒酶活性来探明美国白蛾对寄主植物的取食策略。【方法】以北京地区美国白蛾危害程度不同的8种植物(桑Morus alba、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白榆Ulmus pumila、黑杨Populus ...
【目的】为了明确E型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品系上刺探取食行为的差异性,查明燕麦抗蚜因子。【方法】采用直流型刺吸电位仪(DC-EPG Giga-4)记录了E型麦二叉蚜无翅成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A, B, C, Pd, E, F, G和np 8种基本波形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刺探电位图谱显示,E型麦二叉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
十字花科植物含有硫苷黑芥子酶防御系统,也被称作“芥子油炸弹”,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植物防御机制。硫苷和黑芥子酶分开储存在不同的植物细胞中,当植物受到昆虫取食、病原微生物侵害、机械损伤等危害时,植物体内的黑芥子酶与硫苷结合,催化其产生有毒的水解产物——异硫氰酸酯(isothiocyanate, ITC)、腈类化合物(nitrile)和其他活性物质等,从而避免或者减少植物受到损害。然而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
本文研究发现,在江苏发生于乌蔹莓上的一种天敌条纹小斑蛾Thyrassia penangae Moore被误定为乌蔹莓鹿蛾Amata sp.,并在乌蔹莓上首次鉴定出了广鹿蛾Amata emma (Butler)。条纹小斑蛾(乌蔹莓鹿蛾)与广鹿蛾外形很相似,容易混淆。本文通过比较形态学方法,明确了两者的鉴别特征。前翅基部有无黄色纵条纹是区分两种的主要外形特征,并列出了它们在触角和雌雄外生殖器上的区别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