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实时”相关记录298条 . 查询时间(0.421 秒)
2024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蒋长龙研究员团队在可视化检测环境中多组分有机溶剂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光物理化特性的新型供体-受体(Donor-acceptor)类型的黄酮类荧光染料,其荧光颜色和强度会随极性和粘度的变化而改变,实现溶剂极性及温度的可视化快速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方庆团队建立复杂转录组智能实时测序新技术(图)
赵方庆 智能 检测 分子
2024/11/6
真核生物的转录组由大量蛋白编码mRNA、非编码RNA和环形RNA等多种分子组成,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如何在庞大而复杂的转录组中高效、精准地检测目标转录本,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挑战。传统的靶向转录组检测方法需要在测序前通过探针捕获或实验富集,操作繁琐,且常常无法保留样本中的全部转录组信息,导致文库用途受限,难以用于大规模整合分析,极大制约了靶向转录组研究的应用场景。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在人工智能算法助力等离子体关键参数剖面实时测量方面取得进展(图)
人工智能 等离子体 测量
2024/11/11
2024年9月24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EAST团队主动束光谱组在等离子体关键参数诊断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uclear Fusion上。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在实时同步可视化检测亚硝酸盐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检测 蛋白 固体 能源
2024/11/11
2024年9月2,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研究员团队在实时同步可视化检测亚硝酸盐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实时监测神经“高速公路”是否“畅通” 非侵入性设备首次记录迷走神经活动
磁神经造影术 磁场脉冲 神经
2024/8/15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表明,可穿戴的非侵入性设备能在临床环境中测量人类迷走神经活动。该设备成功记录了人类迷走神经、颈动脉窦神经以及在颈部皮肤和肌肉中发现的其他自主神经的活动。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生物学》。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主星座实时通信潜标完成首次海试(图)
自然资源部 海洋研究 通信
2025/1/3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大洋环流及潮波动力学团队研发的自主星座实时通信潜标顺利完成首次海试。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提出基于气泡微马达实现亚纳克精度胚胎实时测量的新技术(图)
中国科学院 力学 微纳马达
2024/7/23
微纳马达是基于活性颗粒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有力推动了生物医学诊疗/给药、微纳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对Feynman的论述“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给予了新的诠释。微纳马达从溶液环境或是磁、光、声、热、电等外场获取能力实现自发运动,解决了微纳机器人的运动问题;而提升微纳马达功能、实现可靠便捷的操控,是对接应用需求、向微纳机器人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可测量距离扩展的双光学频率梳及绝对距离的实时测量(图)
光学 测量 光谱
2024/6/4
快速、高精度和长距离的绝对距离测量在航空航天、大地测绘、航海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飞秒光学频率梳(简称光梳)由于兼具丰富光谱成分和稳定重复频率的特性,人们用其发展了多种绝对距离测量方法。其中双光梳绝对距离测量技术基于异步光学采样原理,将对光的测量直接转换到相干电学测量,具有更新速度快(μs-ms)、测量精度高(nm-μm)等特点,成为了近年来先进的测距方案之一,在空间导航、引力波探测等重大战略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美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预测聚变堆等离子体不稳定性
人工智能 预测 聚变堆 等离子体
2024/9/6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能够实时预测被称为“撕裂模不稳定性”的聚变堆等离子体不稳定性。聚变能商业应用目前面临着许多重大技术和工程挑战,其中一个是等离子体可能失去稳定性,导致等离子体大规模破裂,进而导致聚变反应不能持续。研究人员使用美国DIII-D国家聚变设施的实验数据来训练这一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提前300毫秒预测撕裂模不稳定性,时间足以...
科学家首次实现对斑马鱼全脑十万级神经元实时监控(图)
斑马鱼 神经元 神经科学
2024/3/18
记者2024年3月15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开发了一套实感智能计算-控制平台。基于该平台,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斑马鱼全脑十万级神经元的实时监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