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 >>> 诸葛亮文化研究 楚汉文化研究 中华玉文化研究
搜索结果: 1-11 共查到文化学 矛相关记录11条 . 查询时间(0.094 秒)
青玉矛,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长14.5厘米,宽5厘米。体呈柳叶状,身部双刃,锋尖利,骹部残缺,有孔。此矛雕琢规整,且通体磨光,应为礼仪用器。
商周玉矛,长4.83,宽2.84,厚0.53(单位: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白色,半透明。整体呈弧边三角形,形体较小,尖锋,边刃呈弧形,直面,刃部与面交界处起脊,斜直顶,素面,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玉矛,长24.6,宽4.65,厚0.68(单位: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牙白色,透明。整体略呈细长柳叶形,窄体,尖锋,直面,器身与边刃交界起脊斜收至刃,断面呈横六边形,小六边形平顶,器表通体打磨抛光,制作极其规整。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作品由巴林彩石雕刻而成。作者利用石头上部的自然色泽.黑色间带有白色点形成飘飘洒洒的雪花.利用石头下部白色的地方,雕一渔翁和一童子,走在风雪夜归的途中,使观众一目了然.将观者带入一个感性的世界。
秋呜是一块冻石和岩石相连的巴林石,利用冻石雕刻成两只蝈蝈,相互对语呜叫秋天的到来,表达了一种国泰民安、硕果累累、一片丰收的意境,此作品曾荣获2003年中国宝玉石协会主办的中国玉雕石雕“天工奖”最佳工艺奖。
巴林石美在色艳.似残阳如血,苍松吐翠;如牧野熔金,芙暮映月…… 巴林石贵在质滑:似琼浆凝艏,玉肌冰肤;如凝霜集露,金石丝竹…… 作品巧用巴林石颜色和纹理的变化,表现了“紫气东来”的主题,色彩丰富,变化多端,顺畅平滑,饱满自然。
矛矛.汉族,生于1957年,内蒙古巴林人。巴林石雕刻艺术协会会长,巴林石协会理事,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1987年荣获内蒙古“工艺美术师”称号,2005年荣获内蒙古文联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荣获内蒙古人民政府“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荣获中国宝玉石协会“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李先生继承了传统巴林石的雕刻技法,经过自身的刻苦钻研,形成了具有北方民族所追求的,突出个性形象、...
玉矛、玉锥与玉针鉴识(图)     玉矛  玉锥  玉针  鉴识  叶形玉矛       2009/11/18
矛与弓剑一样是古人类狩猎的直刺武器。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石矛即已产生,新石器时代的石矛目前已有大规模出土。玉锥与玉针是新石器时代广泛应用的工具,良渚文化出土了很多这类工具。玉锥是人们用来钻孔的工具,玉针上部是用来穿线缝制衣服的主要用品,它们是由骨针、骨锥演化而来。良渚文化的玉锥、玉针制作异常精美,有的还琢有纹饰,是古代有权者使用或为礼仪、祭祀而使用的。
此件玉器质地清澈细腻,完全没有受沁的现象。器物制作也是极为精细,在器物的中部磨出一道凸起的脊棱,好似树叶的叶脉;脊棱与两侧边间过渡自然,线条圆润,两侧边磨出尖薄的边刃,整器显得含蓄典雅。该件玉器与成都平原东周时期的青铜矛在形制上有较大的区别,但器身呈柳叶形的主要特征却为该地区后期青铜矛所继承。
丹阳出土东汉青铜矛     东汉古墓  青铜矛  陶器       2007/9/5
据新华报业网2006年5月25日报道,省市考古工作者连日来在丹阳珥陵镇太子庙村发掘出一座完整的东汉古墓,从中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青铜器、瓷器、陶器。其中,一件随葬东汉青铜矛堪称价值连城。据悉,该矛刚重现天日时,刃口依旧锋利无比、寒气逼人,后遇空气腐化;矛身铸有精美花纹,线条简约流畅、凝重坚实,刃部打磨纹理细腻,制造工艺水平极高。令人惊奇的是,青铜矛始见于春秋早期,全盛时期是战国,随着我国铸铁技艺的...
由绿色半透明玻璃制成,刃锋利,矛脊两侧有槽,矛柄作圆柱状,柄的中部凸起成圆球形。玻璃矛仅此一件,是研究西汉时期玻璃制造以及我国玻璃史的重要资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