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 环境物理学 环境化学 环境生物学 环境气象学 环境地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毒理学 自然环境保护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地球环境相关记录70条 . 查询时间(0.102 秒)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CO2,加剧全球变暖。我国已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战略目标。我国完善的甲烷运输通道及终端使用设施,通过太阳光驱动CO2转化为甲烷实现资源化利用,具有应用前景。然而,CO2结构稳定、分子活化困难,光驱动CO2甲烷化的效率不高,且产物的甲烷选择性较低,实现高活性、高选择性光驱动CO2甲烷化面临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极大地影响了高寒区的地表侵蚀过程,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有机碳释放增加、高寒区冰冻圈灾害频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灾害问题。此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团队在青藏科考野外考察工作中发现,雅鲁藏布江的河水在雨季来临前的春季开始变浑,即出现泥沙含量增加这一反常现象,这与以往研究中观察到的暴雨产生快速地表侵蚀,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的结果明显不一致。同时,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金钊发...
大量化石源CO2的排放是全球大气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由于全球70%以上的化石源CO2排放量集中在城市区域且城市化仍在不断扩张,城市中化石源碳排放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定量大气中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CO2ff)对于理解城市碳排放以及制定碳减排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在中国北方,有机气溶胶,硫酸盐和硝酸盐是重要的颗粒物组分。在雾霾天,硫酸盐主要由液相生成且具有低挥发性而硝酸盐主要由气相反应生成具有高挥发性; 利用无机盐的生成特点将有机和无机组分综合起来进行受体模型分析,可将将有机组分细分为更多的来源,进一步探讨其来源过程 (图一)。
2021年5月10日下午,首届《陕西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地球环境研究所1103多功能厅举行,来自陕西省内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近30名理事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由地球环境所青促会小组长王启元副研究员主持,地球环境所副所长、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地学论坛理事长晏宏研究员致辞并介绍了陕西青年地学论坛的发起背景。陕西青年地学论坛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陕西省内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相...
2021年3月8-1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球科学计划”理事会(IGCP)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其它国际研究机构共同申报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人类影响的认识:统一和评估人类世全球证据的地质信息网络”(IGCP 732:Lessons in anthropogenic impact: a knowledge network of geological si...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与国内高校合作,基于季风前期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观测,将高时间分辨率的光学数据与化学数据相结合,通过受体模型解析出了青藏高原东南部不同来源黑碳的光学特征(图1);通过对“Aethalometer模型”的改进,获得黑碳的来源并量化了不同来源黑碳引起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颗粒物的吸收Angstrom指数为1.7,黑碳质量吸收截面为10.4 m2 g-1;而化石燃...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钊研究员团队冯立博士,对黄土原生垂直节理的起源、发育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和实验验证,提出了黄土原生垂直节理起源、发育和演化的新模式,解答了长期以来未能回答的黄土强烈结构性和水敏性问题。论文首先对黄土原生垂直节理的成因机制、演化模式、理论模型、发育形态,及其与黄土历史沉积过程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建了控制原生垂直节理起源和发育演化的理论框架,揭示了原生垂...
2020年12月29日,科技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公布了入选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的69个野外站名单,包括我所的“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和“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简称黄土高原关键带站)”,标志着我所的野外站正式进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解小宁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利用1980-2008年气象站点观测的青藏高原春季感热以及MERRA-2再分析资料获得的地表沙尘浓度,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青藏高原春季感热与东亚沙尘源区及西北太平洋沉降区的沙尘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图1d, 1e, 和1f)。同时,利用耦合沙尘循环模块的大气环流模式 CAM4-BAM的30年模拟结果也揭示了相似的正相关关系 (图1a, 1b, 和...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晏宏研究员团队在南海北部西沙北礁中自上而下采集了1406个亚化石砗磲,通过纹层计数挑选出了年纹层超过 30(即生命周期超过 30 年)的大龄亚化石砗磲(共计245个样本),对其进行 AMS14C 定年。根据 AMS14C 定年结果统计出了每 100 年里大个体亚化石砗磲数量,发现亚化石砗磲并非均匀的分布在过去 4500 年,在部分时段砗磲数量出现了急剧下降的现象。综合砗磲生...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宇研究员团队通过一步原位负载法合成了δ-MnOx/活性炭负载型常温催化材料。通过调节三价锰离子含量以调控表面氧空位,构建了具有高活性位点的催化材料,并实现了材料的可控规模化合成。通过实验、多种表征技术及理论计算等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有效调控材料表面氧空位含量,促进氧的活化以产生丰富的活性氧物种,从而有助于甲醛氧化。催化反应过程中,甲醛首先被氧化成甲酸盐等中间产物,再进一步...
日前,一份由70多个国家250名科学家和专家撰写的联合国报告警告称,地球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健康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如果不大力改善环境保护工作,到本世纪中叶,亚洲、中东和非洲的城市和地区每年可能有数百万人过早死亡。在伦敦大学学院可持续资源研究所教授保罗·埃金斯共同主持的联合国第六版《全球环境展望》(GEO-6)系列报告中,研究人员指出,地球淡水系统中污染物所导致的抗生素耐药性增加,可能成为2...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蔡演军研究员团队联合国内外同行,对山东上小峰洞一根涵盖倒数第二次冰消期的石笋(SD1)进行铀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发现在倒数第二次冰消期内部,存在一个持续时间约400年的弱季风事件,类似于末次冰消期的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YD)。这与倒数第二次冰消期类YD事件在北半球其他记录中的发现一样,表明这一弱季风/冷事件可能在北半球范围内是广泛存...
沟道工程治理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人们常见的淤地坝、水库,包括现今实施的治沟造地(拦蓄整地)工程,均为沟道治理的工程措施,在黄土高原水沙拦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期统计结果表明,过去50年,黄土高原共计建造淤地坝11万多座,拦截泥沙210亿吨,淤地造田30多万亩;而自2013年在延安试点实施的治沟造地(2013-2017年),已完成造地50万亩。实际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