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地震相关记录3073条 . 查询时间(0.211 秒)
2022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团队在北苏拉威西俯冲带潜在大地震和海啸灾害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海洋与石油地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泽峰研究员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总结了全球3000多个5.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特征,全景式地展示全球地震破裂过程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深化了对地震能量释放模式的认识,对地震早期预警具有启示意义。该成果以“A generic model of global earthquake rupture 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by machine learning”...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截至目前, 共造成74人遇难。泸定6.8级地震震中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历史上该断裂带曾发生过一系列7级以上的大地震,其中包括几乎同一位置发生的1786年康定-泸定7.8级地震(图1a)。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大地震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地方频繁发生,有些地方很少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本次地震及其诱发的大量山体滑坡以及可能的小范围冰崩等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新特提斯洋闭合以及后续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全球标志性构造事件之一,对新生代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新特提斯洋时期,印度板块异常快速地(~20 cm/yr)向北漂移,造成了印度-欧亚大陆的强烈碰撞。印度板块高速漂移的动力学机制长期存疑,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型。第一种模型认为印度岩石圈的减薄导致漂移阻力减小(Kumar et al., 2007)。第二种是新特提斯洋双俯冲模型,认...
全球动力学变化,或者叫低频动力学变化,通常包含低阶重力场带谐系数 (例如J2)变化,三维地球自转变化(极移和日长变化)等,这些参数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内部圈层的质量交换,故能够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固体地球系统的动力学以及地表流体的质量运输过程。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9月18日14时44分在台湾省花莲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3.15度,东经121.30度。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矩心矩张量解反演,获得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特征认识;通过综合考虑场地特征模拟震区震动图分布,获得了此次地震地震动强度预测图;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提供的宽频带记录,基于能流密度法开展了此次台东地震的...
2022年8月2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断层带行为监测的地球物理成像与地震物理过程研究》(2018YFC1503400)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该项目于2018年获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负责人为吴建平研究员,共同参与单位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第二监测中心和原地壳应力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
长约900公里的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图1)是全球地震活动最频繁的断裂带之一,自1700年以来发生了至少12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尽管前人对该断裂带的历史地震破裂与滑动速率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基于有限的野外考察点并不足以定量评价该断裂带的应变积累率和地震潜能。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作为巴颜喀拉块体的南边界,其运动学特征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部的构造变形模式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前人研究表明,该断裂...
地震滑坡是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认识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是评价边坡地震稳定性、工程岩体抗震设防和地震滑坡区域预测的关键。较多震后调查和试验发现,边坡顶部存在明显的地震动放大现象,是造成边坡失稳的重要原因。然而,影响边坡动力响应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震源特征、传播路径、场地特征等,涉及岩土体动力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颇为复杂;加之单面边坡只有一个自由面(图1),解析方法难以得...
2022年9月5日下午,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6.8级地震发生后,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立即对水利抗震工作作出安排部署。9月6日上午,李国英主持召开党组会议,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地震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部署落实工作。李国英强调,灾情就是命令,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即行动起来,全面排查处置风险隐患,严防次生...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启动震后科技应急处置预案,在第Ⅰ期科技支撑产品基础上,进一步产出地震辐射能量估计、同震形变场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估计、震源区速度结构等科技支撑产品。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点52分 (UTC 2022-9-5 04:52:20) 在我国四川省泸定县发生了M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我们从IRIS数据中心下载了地震数据资料用于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选取其中信噪比较高并且沿方位角分布比较均匀的19个远场P波波形(震中距位于30°<△<90°范围之内)和21个SH波波形资料进行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反演;根据反演结果构建有限断层模型进...
2022年8月29日至9月2日,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巴中心”)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中-巴地震监测与防震减灾技术培训班。
新特提斯洋闭合以及后续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全球标志性构造事件之一,对新生代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新特提斯洋时期,印度板块异常快速地(~20 cm/yr)向北漂移,造成了印度-欧亚大陆的强烈碰撞。印度板块高速漂移的动力学机制长期存疑,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型。第一种模型认为印度岩石圈的减薄导致漂移阻力减小(Kumar et al., 2007)。第二种是新特提斯洋双俯冲模型。认...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