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神经病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神经病学 分子相关记录37条 . 查询时间(2.771 秒)
2023年7月9日,记者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获悉,该院特聘教授叶克强、神经精神医院教授张振涛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丹创新研发了一种帕金森病的PET分子影像学标志物,首次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也为研发帕金森病的治疗药物找到可靠评估指标。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
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唐亚梅教授团队阐明了放射后小胶质细胞通过分泌趋化因子CCL2及CCL8,吸引CD8+ T细胞浸润脑组织并引发脑损伤的机制,为放射性脑损伤的治疗提出新的干预策略。相关研究发表于Neuron。
近日,潘永诚博士、唐北沙教授和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金鹏教授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IF=14.9)以论著形式发表了题为“Expression of expanded GGC repeats within NOTCH2NLC causes behavioral deficits and neurodegenera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n...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认知障碍相关重大疾病发生率的不断提高,寻求改善大脑认知水平的方法成了当前研究热点。既往一些研究显示,运动可促进机体认知功能提升,但人们对介导这些变化的具体作用机制始终未能阐明。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玉秋课题组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肖晓研究员合作在痛觉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麻醉学》(ANESTHESIOLOGY)上发表了题为“Distinct Func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s in the Rodent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in Pain-related Aversion ...
为推动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PET分子探针的临床转化,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于8月17日举办了脑重大疾病PET分子探针转化研究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崔瑞雪教授、景红丽副教授和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的吴泽辉副教授,围绕PET分子探针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开展交流探讨。研讨会由李琼副院长主持,院内多个课题组的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目前,烟雾病(MM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此类患者通常在发生脑血管事件后才被确诊,因此探讨 MMD 的预测因子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 探讨成年 MMD 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2016 年 3 月—2019 年 1 月四...
癫痫(Epilepsy),发作起来“来无影去无踪”,是一种以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为主要特点的神经疾病。流行病资料显示,我国约有900万癫痫患者,每年新增癫痫患者约有40万。虽经过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仍有约20%~30%患者无法控制其发作。究其原因,还有一些导致自发性癫痫潜在致病因素并不为人所知。最近,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系卢应梅教授课题组发现,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可以诱发自发性癫痫。...
癫痫发作 “来无影去无踪”?南京医科大学近日公布,该校基础医学院生理系卢应梅教授课题组将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的 CDK5 敲除后,发现小鼠癫痫发作,证明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可以诱发自发性癫痫。相关成果发表于《医学实验》杂志。
儿童癫痫性脑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难治性癫痫, 以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为代表类型。然而,LG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近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廖卫平教授研究团队联合美国范德堡大学康静琼教授共同致力于LGS的致病基因和发病机制研究,发现了LGS患者的GABRB3基因新突变位点,并展开深入分子机制探讨,研究结果近期在神经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Brain》(IF:11.81,D...
近期,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系杨慧教授团队在《Autophagy》(IF:11.815)上发表题为"Piperlongumine restores the balance of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by increasing BCL2 phosphorylation in rotenone-induced Parkinson disease models"的论文。研究团队阐...
神经分泌是神经科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近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周专实验室在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Neuron杂志上发表论文“CaV2.2 Gates Calcium-Independent but Voltage-Dependent Secretion in Mammalian Sensory Neurons”,首次揭示了哺乳动物初级感觉神经元内一种特殊分泌形式,钙离子非依赖电压依赖分泌(CiVDS...
2017年10月2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基于蛋白质机器的抑郁障碍脑分子网络图谱构建及应用”项目启动会在我校神经科学研究中心324会议室成功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张玉奎,973首席科学家、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丽华,973首席科学家、陆军军医大学余争平教授,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杨晓秋副处长、聂启昌项目专员,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雷寒、副校长谢鹏、杨竹、科研处处长袁军...
为什么有的记忆能铭刻一生而有的只能存在几分钟?短期的记忆如何转变为长期的记忆?近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王显花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国强课题组合作,发现神经元树突“线粒体炫信号”在神经突触传递短时程记忆向长时程记忆的转化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相关成果于2017年6月26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周专研究组揭示了初级感觉神经元中钙离子调控囊泡分泌模式的机制,探讨了初级感觉神经元内不同来源的钙离子通道可以介导两种不同类型的分泌模式。相关研究工作于2017年6月发表在Science Signaling杂志。该项研究首次在初级感觉神经元上使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技术对单个核心致密囊泡分泌的系统研究,发现激活不同钙离子通道后引起钙离子内流可以诱发不同类型的囊泡分泌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