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结构相关记录545条 . 查询时间(0.646 秒)
准确预测罕遇地震下结构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该文针对一阶振型占主导的中低层RC框架结构,首先引入一种能简便有效判断是否能形成整体型屈服机制方法,降低RC框架结构出现薄弱层失效的可能性,减小由此所可能导致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离散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基于一系列合理的假设,提出了针对具有整体型屈服机制RC框架结构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及其均方差的预测方法,给出了预测公式和分析流...
结构随机动力反应与可靠度分析对保障工程结构在灾害性动力作用下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多自由度非线性系统随机动力反应与可靠度分析方面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概率密度演化理论提供了全新的处理方法。该文在评述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及其在结构随机地震反应与整体可靠性分析应用方面的新进展。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网2007年8月到2012年1月期间记录的远震波形,运用小波变换频时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1216和653条周期从15到140 s的台站间基阶Rayleigh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上述频散进行反演,重构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分辨率高达0.5°×0.5°的2-D相速度和群速度分布图.然后通过对所提取到的每个格网点Rayleigh波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进行联合反演,得...
联合芦山地震序列5285个地震的50711条P波初至绝对到时数据及7294691条高质量的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芦山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及5115个地震震源参数.反演结果表明,芦山主震震中为30.28°N,103.98°E,震源深度为16.38 km,主震南西段余震扩展长度约23 km,余震前缘倾角较和缓,主震北东段余震扩展长度约12 km,余震前缘呈铲形...
采用远参考道和Robust技术,处理了华北地区14个地磁台站资料,得到了相干度超过0.8的地磁测深响应函数.并将其转换为大地电磁测深的响应函数,获取了105~107 s周期范围内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应用ρ+理论对数据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和反演,结果表明417 km,850 km深度附近可能存在电性间断面.同时采用基于一维最光滑模型的Occam反演方法得到了300~1000 km范围的地幔电性结构,并与前...
通过反演562891个纵波和156321个横波走时数据,第一次同时获得了阿拉斯加地区地壳及上地幔的纵波与横波速度以及泊松比图像,为更好地认识阿拉斯加地区的深部地震结构、太平洋板块与亚库塔特板块的俯冲几何形态提供了科学依据.成像结果表明P波和S波速度图像与泊松比结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强的高速度和低泊松比异常沿着阿拉斯加俯冲带延伸至200 km深度,该高速度和低泊松比异常体与俯冲带的地震空间分布吻合,...
1、建设部“八五”科研项目优秀示范工程(1996) 2、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 3、中国建筑学会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优秀设计”一等奖(1998) 4、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协会“空间结构优秀工程”一等奖(1997)
2006届学位论文 博士: 1.大跨屋盖结构风致响应及等效静风荷载研究 李方慧 沈世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6-1 2.应县木塔梁柱节点增强传递压力效能研究 王林安 樊承谋,沈世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6-1 3.大跨屋盖结构风致响应及等效静风荷载精细化理论研究 陈波 沈世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6-1 4.网壳结构在强震下的失效机理 支旭东 沈世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
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由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开拓者之一沈世钊院士于1985年创立。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拓与发展,研究中心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大跨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工程创新基地。
1 Shen Shizhao , Substructural Analysis of Multistory Buildings with Consideration of Flexibility of Floors 《Fritz Eng. Lab. Report》, Lehigh University, No.470.1 1981 2 Shen Shizhao , Elastic-Plas...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三级专题“大跨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能” 项目负责人范峰1998.01-2003.05;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维地震作用下的网壳动力稳定性研究” 项目负责人范峰2003.01-2005.12; 3.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FAST整体索网主动反射面结构研究” 项目负责人范峰2003.09-2004.05;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文联合基金)面上项目“巨型望远镜(FAST)主动反射面结构安全及其电性能优化关键技术” 项目负责人范峰,2007.1-2009.12; 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大跨度开合结构结构体系与关键理论研究” 项目负责人范峰2007.1-2009.12; 3.“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一级课题“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及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负责人范峰2007.1-2...
石圈结构和深部过程对理解成矿带和大型矿集区的形成十分重要。岩石圈尺度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将在地壳中留下各种结构的或物质的“痕迹”,这些“痕迹”可以通过地球物理的手段去探测。为深入理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作者在国家深部探测专项(SinoProbe)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宽频地震、深地震反射、广角反射/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数据...
为了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Sinoprobe-03-02项目于2011年9月至10月,在跨宁芜矿集区和郯庐断裂带实施了从安徽利辛至江苏宜兴450km长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速度剖面结果显示,Moho面深度和地壳速度结构在郯庐断裂两侧东西方向存在明显的差异:(1)在东部扬子块体内部,地壳覆盖层厚3~5km,西部的合肥盆地下方,则达到4~7km。(2)剖面平均Moho面深...
龙门山是我国东西构造、地貌分界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两侧的岩石圈结构差异,是形成龙门山造山带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对龙门山的构造演化起着持续影响。为了解龙门山两侧壳幔结构差异,本文从重力角度探讨跨龙门山地区的地壳密度结构。我们使用EGM2008模型的重力异常数据,以最新的阿坝-遂宁人工源地震剖面速度模型为基础,得到了龙门山造山带中段及其邻区的精细地壳密度结构。密度结构显示松潘-甘孜地区和四川盆地分别具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