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测绘科学技术 材料科学 矿山工程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冶金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动力与电气工程 能源科学技术 核科学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 化学工程 纺织科学技术 印刷工业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轻工技术与工程 食品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 水利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 工业设计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工学 李明相关记录64条 . 查询时间(0.303 秒)
李明,男,博士,副教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主讲《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等课程。
李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1、振动分析与控制;2、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
2023年8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李明禄教授牵头申报的“泛在智能的B5G车联网组网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获批重点国际(区域)合作研究项目,这也是浙江师范大学首次获得该类项目资助。
李明,男,副教授,出生于1978年7月,中共党员,毕业于武汉理工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李明喜,所在系所:金属材料工程系,职称:教授博士学位,邮箱:limingxi@ahut.edu.cn。1987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1990年毕业于江苏工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李明霞,女,1976年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师。200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大学并获得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6-2017年在Western New England University作为访问教授访学1年。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其应用研究领域。主持承担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获省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项。作为第1或通讯作者,至今...
李明杰博士,于2014年5月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士学位,2018年12月获得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19-2021年于南方科技大学任博士后,2022年2月加入深港微电子学院。李明杰博士近期主要从事微纳加工的应用研究,包括非晶合金纳米压印模板,超疏水表面,微型气体传感器和静电能量采集器等。李明杰博士近三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SCI论文14篇,包含ACS Appl. Nano...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祝宁华院士-李明研究员课题组主要开展微波光电子学、高速光电子器件及集成芯片、半导体激光器等研究工作。因科研任务和课题组发展需要,现招聘博士后。要求应聘人员:人品端正、潜心科研、积极进取、富有合作精神,拥有创新思维、具有独立人格、百折不挠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1997年至2001年在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本科学习,2001年至2006年在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攻读博士学位,获光学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在浙江大学光电工程学系师资博士后。2009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电子与应用物理工程学系博士后。2009年至2017年在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副教授,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入选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2018年至今在长春理工大学...
李明颖,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2年 7月出生。1997年4月毕业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硕士学位。现今在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6月被评聘为副教授。主要学术研究方向:钻削加工技术、机电控制、企业管理信息化等。承担科研项目情况:主持国家、省、市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近10项。发表论文情况:在大连工业大学、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农机化研究等刊物和国际会议上...
浙江师范大学李明禄教授学术报告。时间:2021年7月11日(周日)上午11:00—12:00。地点:南一楼西203会议室。报告人:李明禄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报告题目:数据驱动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技术研究。
李明,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领域:新能源车热管理;微通道传热;智能设计;电池热管理与热安全。
李明哲,男,教授,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辊锻工艺研究所。
李明田,男,汉族,197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现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负责人,交通土建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交通运输部试验检测工程师。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山东交通学院工作至今。目前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全球温室气体(GHGs)排放持续增长,引发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应对和解决全球变暖问题,首先需要厘清全球GHGs的主要源汇途径。在传统全球碳循环研究中,河流生态系统仅作为陆地碳库通往海洋碳库的一个传输通道,加之总面积相对较小,一般不纳入碳源或碳汇估算过程。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河流底泥中储存了大量高浓度有机碳,使其具有巨大的GHGs排放潜力;迄今为止,科研人员对全球河流GH...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