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全球相关记录776条 . 查询时间(0.543 秒)
2023年是自1850年以来最热的一年,观测的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1850-1900年)偏暖1.45°C ± 0.12°C。伴随破纪录的高温,这一年全球各地经历了频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包括热浪、极端降水、旱涝急转、野火、沙尘暴等。
2024年4月12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元元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甘霖课题组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及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德国、埃及、俄罗斯和奥地利等多国的26家单位相关学者,使用数字土壤制图技术估算了全球2 m土壤内无机碳的储量为2305 Pg(Pg: 十亿吨),未来30年内氮添加相关土壤酸化将导致表层土壤(0.3 m)丢失23 Pg无机碳,...
2024年2月16日,第六十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德国慕尼黑开幕。会议以“中国、欧洲和美国:大国政治时代的气候合作”为主题,聚焦气候合作,旨在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审视中欧美三边关系的动态,探索中国、欧盟和美国如何与南方国家一道推动全球合作。
大气潮汐波是中高层大气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大尺度强烈波动现象。大气潮汐波的振幅在中间层低热层(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MLT)区域很大,从而严重影响该区域的动力学、光化学、辐射、以及能量收支与转换,并且可以进一步引起热层和电离层中多种参数和物理过程的变化。
在经贸一体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物种正在全球加速入侵,严重威胁区域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安全。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区扩展范围与其生态和社会危害程度紧密相连,系统探讨外来入侵物种分布区扩展的生态学机制可为外来入侵物种的有效管控提供重要基础科学依据。
第四纪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物种分布,其中一个典型的裸子植物类群是铁杉属(Tsuga (Endl.) Carri`ere)。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造成了铁杉属在欧洲的灭绝。现今,全球有10个铁杉属的物种,呈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格局,其中1个种被列为易危物种,4个种被列为近危物种。探明影响铁杉属分布气候变量,了解铁杉属分布动态变化的机制,对铁杉属未来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全球平均表面温度(GMST)是衡量气候变率和全球变暖的核心指标,其变化同时受到自然变率和外强迫因子的影响。其中,自然变率属于气候系统的内在属性,来自海洋、陆地、大气、海冰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NSO)等。而外强迫因子指的是能够影响到达地表辐射变化的要素,包括太阳活动及轨道参数变化、自然排放的温室气体、火山喷发,以及人为...
2023年11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高分辨率傅里叶变换光谱(FTS)观测平台(合肥站)通过了全球大气成分变化探测网络(NDACC)的数据质量认证,被接收为中国首个NDACC-IRWG(IRWG指红外工作组)标准站。2023年12月中旬起,合肥站开始观测数据上传和共享,正式投入运行。
2023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全球变化研究团队一行8人赴韩国济州参加了AsiaFlux2023学术年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亚洲通量网在碳中和时代及未来的作用”。
《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化水平前最多2℃的水平,并努力限制在1.5℃。由于气温的空间变异性,全球不同区域达到温升1.5℃或者2.0℃的时间并不一致。因此,全球及区域不同温升情景下,极端气候及其人口暴露度的变化仍然不是很清楚。
2023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起的“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地气候变化”特邀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会议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8位专家,围绕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地海洋、大气与冰冻圈关键要素的变化过程及其调控机制作了精彩学术报告,并探讨其对极地及中高纬地区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2023年5月以来,加拿大发生了持续性大范围森林野火,截止8月31日累积过火面积已达破纪录的15.6万平方千米,超过了在此之前自1983年有数据以来的最大值的2倍,也超过了世界半数以上国家的领陆面积。加拿大野火发生的同时,也释放了巨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和PM2.5等空气污染物,不仅会加剧气候变化,还通过长距离传输造成了严重的跨境空气污染。
2023年来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2022年也不例外,在这一年里,全球范围诸多地区受到史无前例的高温干旱的影响,其空间范围、持续时间和强度不断突破新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英国气象局的团队2023年11月8日发表在《大气科学进展》的一篇新闻与观点文章,从全球角度系统回顾了2022年极端高温干旱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弗拉斯阶(Frasnian)-法门阶(Famennian)之交(约372 Ma)的F-F生物灭绝事件是地球迄今以来的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该事件导致了约8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灭绝。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肖益林教授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及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对华南桂林地区两个典型的晚泥盆世海相碳酸盐剖面(杨堤剖面和垌村剖面)进行了系统的Li-C-Sr同位素研究,并...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基地,其隆起的高海拔大地形被称为世界屋脊,在我国气候变化、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收支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安全屏障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兰州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开展了“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的研究。该研究围绕青藏高原对全球大气环流的调控,高原地-气耦合系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