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测量学 >>> 天文地球动力学 基本天体测量学 照相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体测量学 空间天体测量学 方位天文学 实用天文学 天体测量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体测量学相关记录385条 . 查询时间(2.962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完成了对于平方公里阵(Square Kilometre Array,SKA)时代引力波探测的前瞻性测算,指出SKA可以通过对少量(约20颗)高质量毫秒脉冲星的监测,首次量化了SKA引力波源样本的红移期待值,揭示了SKA系统研究超大质量双黑洞相对于红移的演化的巨大潜力。
简要介绍了2019年长春站卫星激光测距(SLR)的总体观测情况,统计了本年 度国际常规联测卫星观测情况及一些特殊实验目标的观测情况,对本年度新增添国际联测卫 星的观测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分析了长春站的环境条件变化情况以及数据精度。同时长春站 为了提高系统的测距能力及系统的稳定性,对系统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2020年6月14日,长春站基于自研的千赫兹SLR系统,利用两行根数进行轨道预报,通过搜索距离门、自动校准时间及距离偏差等技术,克服了多云、薄雾等恶劣天气,在2小时的观测时间窗口内,成功获取了低仰角“XX-1”试验卫星的观测数据。截止6月16日,共获取有效观测圈数5圈,单次测距点数最高达98153点,测距精度最小为8.4mm,时间最大偏差为-448.5ms、距离偏差最大为-194.7m,最低观测角...
近日,由中国天文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中心共同组织的2019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评选结果揭晓,南京天光所报送的“系外行星超高对比度成像技术与观测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获选。另外, 入选的获奖项目“LAMOST发现最大恒星级黑洞,有望推动改写黑洞形成理论”、“中国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首次批量发现太阳系外行星候选体”和“ASO-S卫星工程成功转初样”也有南京天光所科研人员的突出贡献,在此向为获...
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体的轨道易于改变,常撞击地球。小的(直径小于10-20 m)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即为常见的火流星,其残留的石块被发现后即是陨石;如果小行星的直径超过百米,其撞击将会造成区域性破坏,乃至全球性的大灾难。恐龙灭绝很可能就是源于一次大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小天体撞击地球是一种低概率但可导致灾难性后果的事件,因此小行星的监测、预警和防御关系到人类的共同命运。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太空资源逐...
近期,国际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袁尊理博士、王建成研究员与英国牛津大学Matt Jarvis教授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基于现代统计学中的核密度估计原理,提出了一种精确估计光度函数的普适方法,它对于统计研究星系、活动星系核、伽马暴等河外天体的演化性质有重要价值。光度函数是一个非常基本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共同签署了关于“大视场巡天望远镜项目”合作协议。此举标志着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简称“WFST”)正式落地青海省海西州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也使该项目建设迈出关键一步。据了解,WFST是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双一流”学科平台,包括望远镜本体、主焦相机、望远镜圆顶台址和数据存储分析四大分系统,其中望远镜口径2.5米,采用国际先进的主焦光学设计...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清晰地观测到由不对称磁重联导致的一个小暗条被切断并爆发,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该项工作由云南天文台薛志科副研究员和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共同合作完成。
中国科学院系列年度报告《2019科学发展报告》《2019高技术发展报告》近期已正式出版发行。以“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为主题的《2019高技术发展报告》提出,中国在取得探月工程的突出成果基础上,需要适时开展对太阳系主要天体的探测,加快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脉冲星平均脉冲轮廓的形状通常十分稳定,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然而,有些脉冲星在很宽的时标范围内表现出了射电辐射的不稳定性。这些不稳定性按照其发生时标从短到长包括:巨脉冲、微结构、脉冲消零、模式变换、间歇脉冲星等。脉冲星射电辐射不稳定性一般被认为是一种随机行为,在时间上没有周期性,但研究发现有少数现象的发生在时间上是有周期性的,例如子脉冲漂移和周期性脉冲消零。近年来,人们又发现了一种新的周期性现象——脉...
日前,2019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由国家天文台和天津大学共同申报的“中国虚拟天文台基础软件与系统”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奖励编号2019JB-2-110。 天文学是六大自然基础学科之一。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天文观测能力和科学数据量高速增长,现代天文学研究必须要有成体系的天文信息技术与平台支撑,为此天文学界和信息科学界共同提出了“虚拟天文台”计划。中国虚拟天文台针对国内天文观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王琳、彭勃研究员,联合曼彻斯特大学Benjamin W. Stappers教授等人,利用FAST望远镜对武仙座球状星团(M13)展开脉冲星观测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日,国家天文台刘佳明博士、刘超研究员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系房敏博士等合作利用LAMOST DR5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和Gaia DR2 的天体测量数据,在太阳系邻近发现了两个未被证认过的年轻星协,距离太阳分别约为150pc和180pc。 星协是宇宙中最小的恒星团组,因其成员星来自于同一个星云,几乎同时形成而往往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自行、距离、年龄、元素丰度等,因此,星协也是研究银河系恒星结...
2020年2月29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发布了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近地天体望远镜新发现的一颗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小行星(PHA)2020 DM4,这是该望远镜发现的第4颗PHA。目前该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预计该将于2020年5月初飞掠地球,届时与地球最近距离约为735万公里。
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公布了其对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成像观测结果,这是人类首次直接对黑洞进行成像,而EHT的观测结果又一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基础物理理论的认识具有深远的影响。除了在检验引力理论、研究黑洞物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黑洞照片也将在诸多新物理探索方面起到独一无二的作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