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物理学 恒星天文学 恒星形成与演化 星际物质物理学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恒星与银河系相关记录510条 . 查询时间(2.272 秒)
2023年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 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在此之前,理论研究曾预言这种特殊超新星的存在,但从未被观测发现。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
2023年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在此之前,理论研究曾预言这种特殊超新星的存在,但从未被观测发现。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们对第一代恒星质量分布的认知...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烨团队与国家天文台合作提出关于银河系旋臂形态的新认识:银河系更像是一个普通多旋臂星系,由内部对称两旋臂和外部多条不规则旋臂组成,而非之前被广泛接受的四条旋臂均从内到外的特殊形态。相关研究成果以What Does The Milky Way Look Like为题,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2023年5月10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徐烨研究员团队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合作提出对银河系旋臂形态的新认识:银河系更像是一个普通多旋臂星系,由内部对称两旋臂和外部多条不规则旋臂组成,而非之前被广泛接受的四条旋臂均从内到外的特殊形态。相关成果以What Does The Milky Way Look Like为题,于2023年5月10日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韩文标课题组和“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吴岳良院士团队合作,基于未来可能探测到的超大质量黑洞双星的并合信号,具体分析了空间引力波“太极计划”中“太极探路者+”的设计指标需求,探讨了“太极探路者+”可达成的科学目标,为太极探路者的整体方案优化提供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元素丰度与星系化学演化团组杨勇、赵景昆等利用Gaia DR3数据,探测到一条新的矮星系起源的星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ApJL)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袁海龙、白仲瑞、张昊彤等和云南天文台李振威、陈雪飞等,利用LAMOST低分辨率光谱,结合Gaia数据、帕洛玛天文台海尔望远镜光谱数据以及Catalina和ZTF多波段测光数据,发现了一个包含极低质量白矮星前身星的双星系统,且其伴星是一颗不可见的致密天体。该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前身星质量约只有0.09倍太阳质量,低于此类天体理论预测的质量下限。该发现对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形成模型提...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吴程远、研究员王博及其合作者研究了氧氖白矮星与碳氧白矮星并合后的演化,发现这类天体的演化结局与并合后的总质量密切相关,并以此模型揭示了位于仙后座红外星云中的富碳氧天体IRAS 00500+6713(J005311)的起源。这一成果以《Evolution of the Postmerger Remnants from the Coalescence of Oxyg...
2023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基于LAMOST和Kepler的数据,利用精确的红巨星星震学年龄研究了银河系薄盘的形成时间问题,发现了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薄盘星年龄约为95亿年,这为阐释银河系薄盘的早期形成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李振威博士与合作者,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对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细致研究。该研究成果于1月14日发表于《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上。
2023年1月19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团队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发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超大光谱数据样本优势,结合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卫星数据,科研团队发现天体物理学中颇为重要的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挑战了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的经典理论,刷新了人类对此基本概念的认知,这将对天体物理多...
2023年1月13日,银河画卷团队对银道面银经132.0≥l≥122.0度和银纬-1.0≤b≤3.0度区域进行了大视场CO分子谱线观测研究,并在+1至+4千米/秒的速度范围内发现一条巨纤维状分子云,团队将之命名为The Cassiopeia Filament-仙后座巨纤维状分子云。该研究成果正式发表在国际核心天文刊物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科研人员与四川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科研人员采用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 ,简称SDO)卫星高分辨观测数据,详细研究也起源于同一源区并沿相同路径传播的系列复发性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的激发机制。他们发现这些准周期波列与源区耀斑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并给出这些波列是由于耀斑磁重联过程中的间歇性能量释放激发的证据。这一研究成果以“Recurre...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孙起斌和导师钱声帮研究员等在激变变星的准周期振荡(QPOs: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s)研究方面获新进展。该工作利用TESS的巡天资料,首次在长周期矮新星HS 2325+8205的爆发期间发现周期约为2160秒的QPOs,并且发现QPOs的振荡强度与轨道相位有关。轨道相位与QPOs振荡强度的相关性的发现为激变变星QP...
2022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揭示了银河系星际介质前所未见的高清细节。科研人员在搜寻银河系内脉冲星的过程中,同步记录了星际介质的谱线数据,揭示了银河系中性氢气体的精致结构和电离气体的弥漫特征。研究还测量大量暗弱脉冲星的法拉第效应,显现出银河系内大范围的磁场特征;新证认出两例超新星爆炸的遗迹。这对探索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