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科学相关记录3820条 . 查询时间(0.941 秒)
土壤有机质(SOM)在农田土壤肥力维持、碳封存和缓解气候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作物残留物还田被认为是维持和提升SOM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残留物还田可能加速SOM的矿化,即为激发效应(PE),温度敏感性(Q10)作为表征SOM矿化特性的重要参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反馈关系的方向与强度。影响SOM矿化过程的因素既包括生物因素,如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等,也包括非生物因素,...
全新世温度之谜一直深受古气候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到底是指标的季节性偏差,还是空间代表性偏差导致的?目前并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全新世温度的差异不仅存在于海陆记录之间,而且存在于不同区域的记录中。中亚干旱区对于全球升温异常敏感,但是该地区的全新世温度记录还相对较少,其百年尺度气候冷事件的记录稀少且不全面,因此重建该地区的高分辨率全新世温度记录是分析该地区全新世温度变化调控机制以及解析全新世温度谜题至关...
因半衰期较长,碘-129(129I)在中生代海洋沉积物定年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129I/127I初始值的缺失一直阻碍着129I在陆相沉积系统定年中的应用。研究发现,核前时代陆地环境中的碘同位素(129I/127I)组成十分离散。这些离散的分布是否具有规律性?可能受哪些因素主导?这些科学问题尚未被探索。
为实现《巴黎协定》温升目标,减缓气候变化,我国于2019年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计划。之后,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提出“碳中和”目标。科学界发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气CO2浓度达峰后持续长期地下降,这需要借助CO2移除方法。在CO2上升期间,海洋充当热储存罐,不断向深层海洋传输热量,减缓全球增暖。然而,在CO2移除阶段后期,深层海洋储存的热量又开始向表层传输,抵消温室气体强迫减弱的降温...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积雪具有高反照率、低导热率及融化吸收大量潜热等特性,不仅在积雪覆盖期间,而且在积雪融化以后,都对气候异常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全球重要的积雪区,欧亚大陆积雪对亚洲季风系统的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欧亚大陆积雪对印度夏季风降水和东亚气候的影响近百年来也一直为气候学家所关注。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韩志勇、李徐生课题组利用位于江西九江彭泽黄土记录,重建了过去35万年低纬陆地地区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序列。他们的研究发现,东亚夏季风核心区的降水变化具有显著的2万年周期,为岁差主控的太阳辐射变化所驱动;同时,他们还发现在轨道时间尺度降水和温度的变化周期可能不一致。这一成果对于认识亚洲季风气候的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
在经贸一体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物种正在全球加速入侵,严重威胁区域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安全。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区扩展范围与其生态和社会危害程度紧密相连,系统探讨外来入侵物种分布区扩展的生态学机制可为外来入侵物种的有效管控提供重要基础科学依据。
黄河每年将大量的泥沙和有机碳输送入海,对其中有机碳来源的界定是了解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归趋的基础,因而也是区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针对各种复杂环境中有机质的来源进行解析的方法主要有全样分析法(Bulk)和生物标志物法(Biomarker)。现有研究大多利用前者对黄河总颗粒有机碳(POC)进行了分析,而对于具有一定源特异性的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研究较少。
2024年2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海洋动力热力过程课题组杜岩团队,在赤道太平洋海洋动力长期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ntensification of Pacific 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 over the recent three decades”为题,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
2023年1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邹虎研究员领衔的一支国际团队公开发表了新发现的近百个极贫金属星系(XMPG)。他们利用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早期数据探测出95个红移z<1的极贫金属星系及 128个候选体。这些星系具有极低的化学元素丰度和较小的恒星质量,它们可能对应于高红移宇宙中的星系,为理解星系的贫金属气体起源和宇宙早期中的星系演化提供了关键数据。该项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The&...
云反馈被认为是气候敏感度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为此,迫切需要利用观测数据来验证气候模式中的云反馈。遗憾的是,由于缺乏长期观测数据,特别是卫星辐射通量测量数据,很难从观测数据中估计长期云反馈。不过,目前观测数据足以用于估算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引起的短期云反馈。为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晓聪副研究员等,联合南京气象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比较了2000-2014年期间观测和AMIP6模式数据...
硫酸盐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成分,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空气质量以及人类健康都有重要影响。目前全球和区域大气模式不能准确模拟硫酸盐的观测结果,说明大气中存在硫酸盐的未知生成机制。贺泓院士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团队、北京理工大学张秀辉教授团队合作研究发现,在潮解NaCl颗粒上,SO2可以发生非均相光氧化反应生成硫酸盐。通过实验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证实,...
大模型时代,纯数据驱动的气象、气候模型效果逐渐追赶甚至赶超数值模式。然而,目前气象、气候大模型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物理一致性不高、辐散风预报效果不好等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对于降水等复杂天气气候现象的预测能力。目前,将物理、大气动力与深度学习模型结合成为提升模型能力,解决目前瓶颈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黄刚研究员团队基于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的数据和算力支持,从物理...
干旱是造成植被死亡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在未来气候变化下干旱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会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更高的森林死亡。目前的植被-干旱耦合研究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植被响应干旱的最佳时间尺度(反映植被对干旱敏感性的一个关键指标),要么考虑了干旱时间尺度但忽略了干旱尺度的时间演变趋势,或考虑了植被-干旱敏感性的时间演变趋势而未能考虑干旱时间尺度的影响。在考虑到过去三十年植被对干旱的最佳响应时间后,植被对...
南印度洋是南半球热带气旋较活跃的海域之一,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对非洲的沿海区域以及附近的岛国会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比如2019年3月14日在莫桑比克登陆的热带气旋伊代,造成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马拉维等地区近1300多人死亡,300多万人受灾,总损失估计约为22亿美元。相对于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热带气旋研究来说 (Cao* et al., 2023a, 2023b),前人对南印度洋热带气旋长期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