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科学相关记录3746条 . 查询时间(1.802 秒)
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大威胁,探讨两者间互作过程和联合风险对制定外来种防控和本土种保护策略至为关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气候变化不仅指平均温度或降水的改变,近年来频次和强度都不断增加的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寒潮、风暴、洪水和干旱等)已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形式,受到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虽然围绕本土物种和外来物种对各类极端天气的生态、行为和进化响应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尚未得出不同...
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海冰面积正在减少。剖析北极天气和气候特征对气候预测和潜在航道开发颇为重要。而云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被认为是北极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
火星是太阳系内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天体,风是其表面最重要的外营力之一,特别是亚马逊纪(30亿年)以来,火星表面寒冷干燥,活跃的风沙活动塑造了沙波纹、风成条纹、横向风成脊、沙丘、雅丹等多种空间尺度和多种形态的风沙地貌(图1)。火星既有风蚀地貌也有风积地貌,风蚀地貌以雅丹和风棱石为主;风积地貌以沙丘和沙波纹为主,其中火星的沙丘主要是简单沙丘。火星风沙地貌时空分布广泛,蕴含的火星气候与环境演化信息丰富,因此...
2023年1月2日,一项发表在《大气科学进展》上的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春季大气热源(AHS)对中国东北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并指出土壤湿度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长期以来,青藏高原春季大气热源一直被认为调制亚洲夏季季风以及中国南方的夏季降水。它是否对中国东北夏季降水有影响则不清楚。这项研究对1961年至2020年青藏高原春季大气热源与随后中国东北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大气二氧化碳(CO2)在千年尺度寒冷时期(又称冰阶期)的变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增加、保持不变,甚至降低等多个变化趋势。大量研究认为,大气CO2变化主要受控于南大洋通风(即大气和海洋内部之间气体成分的交换)对深海存储碳量的调节。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南半球西风增强或向极地的摆动可以提升南大洋对深海的通风状况,促进深海碳向大气的释放,从而导致冰阶期大气CO2的增加。然而,南大洋通风的变化无法解释...
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弗拉斯阶(Frasnian)-法门阶(Famennian)之交(约372 Ma)的F-F生物灭绝事件是地球迄今以来的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该事件导致了约8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灭绝。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肖益林教授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及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对华南桂林地区两个典型的晚泥盆世海相碳酸盐剖面(杨堤剖面和垌村剖面)进行了系统的Li-C-Sr同位素研究,并...
生物多样性关系着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目睹着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急剧流失,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必须进行持续的野外调查,以获取全面精准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资料。但传统的走样线方法获取信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巨大。因此,为了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目标,优化野...
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海冰面积正在减少,深入了解北极的天气和气候特征对于气候预测和潜在航道的开发十分重要。而云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被认为是北极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不确定性因素。
2023年10月26日,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全球海洋和气候研究中心(GOCRC)王春在团队与张磊团队在大西洋尼诺及其对ENSO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工作发现了中部型与东部型两类大西洋尼诺,并揭示了两类大西洋尼诺对ENSO影响的显著区别。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研究员张磊为第一作者,研究员王春在与研究员张磊为共同通讯作者...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寒草地,占中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亚洲水塔”,为19亿人提供水资源和生态服务。青藏高原草地也是当地500万牧民和农牧民的重要生计来源,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应兰州大学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邀请,德国哥廷根大学Yakov Kuzyakov教授将于2023年10月28-30日做学术报告,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高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极端事件归因旨在定量地回答人为气候变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特定事件的特征。目前大部分的事件归因研究都集中在单变量的事件。复合型极端事件往往比单一事件造成更严重的影响,例如临近地区同时出现极端事件能导致巨大的叠加影响,这类事件称之为空间复合型事件。但是受限于研究方法上的挑战,高影响复合型事件的归因研究还很少,特别是目前还没有针对不同灾害的空间复...
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的限制,生物土壤结皮与维管植物镶嵌分布格局成为干旱荒漠区重要植被景观。研究表明,微生境的改变,如荒漠灌丛的“肥岛”和“湿岛”效应等,为生物土壤结皮中藓类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包括可溶性糖和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重要的中间产物,其含量反映了环境变化下植物碳源和碳汇之间的平衡状态。然而,在大空间尺度降水梯度发生变化的情景下,灌丛...
直接观测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中国地区经历了迅速的升温(约1.38°C),高于同期全球平均的升温幅度(约0.99°C)。由于局地尺度的升温往往会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为频繁地发生,因此未来中国地区的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将如何变化是一个众所关注的问题。基于“一人一票”的“模式民主”原则进行多模式集合(MME),是包括“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报告在内的科学界常用的方法。但是,这种...
对流层大气位涡的源汇位于地表。2023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地表位涡强迫对大气环流异常的重要贡献。之前,国际上关于地表位涡强迫的研究多聚焦在阿尔卑斯山地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实验室吴国雄院士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大气位涡的重要源汇区,其地表位涡强迫对东亚地区冬季和夏季的极端天气过程均具有重要影响(Wu et al., 2020; He et al., 2022; Ma e...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