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天气学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气学相关记录251条 . 查询时间(3.812 秒)
2015年8月10日,美国强风暴实验室(NSSL)张芃菲博士应邀访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并在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了题为“美国双线偏振雷达研究新进展”的学术报告。灾害实验室科研人员、研究生和中国气象局相关科研业务单位人员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刘黎平研究员主持。张芃菲博士主要从事双线偏振雷达和多普勒雷达数据质量控制、降水估测方法、偏振雷达数据分析方法等研究。
2014年8月18日,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联合举办的第4期人工影响天气国际培训班正式开班。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副司长于玉斌、干部学院副院长王邦中、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李集明,国际合作司虞俊出席开班仪式。
磁暴是磁层中一种强烈的地磁活动现象,它是空间天气研究中极为重要的物理过程。而环电流是磁暴研究中最为核心的课题。环电流存在于地球附近2-9内,由能量粒子(几个至几百个千电子伏特)在地磁场中运动时受抗磁漂移、磁场梯度漂移、曲率漂移运动形成。在磁暴期间,大量的能量粒子注入到环电流区域,导致环电流强度增强,从而引起地磁场的剧烈扰动。
2013年3月9日至10日,由过程工程研究所朱廷钰研究员主持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项目五“灰霾重点污染物控制前沿技术”的课题“燃煤锅炉烟气电袋复合细粒子高效捕集技术与示范”启动会在江苏盐城环保产业园区召开。来自盐城市科技局、盐城市亭湖区区政府、亭湖区科技局、盐城市环保园、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科技部二十一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环境处、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中国环保产业协...
2013年3月7日上午,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Clezio Marcos De Nardin教授在中科院国家空间中心一行人的陪同下访问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并以报告的形式为该所师生介绍了其项目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日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突发性强对流天气演变机理和监测预报技术研究”项目启动大会在宁举行。973计划顾问专家祝世宁院士,领域咨询专家胡春宏研究员、罗哲贤教授,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教育部科技司、南京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薛明、项目专家组成员、6个课题负责人与学术骨干成员等7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由项目首席科学家薛明教授主持。
2012年12月26日,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南海季风暴雨”国际研究计划实施方案编写启动会,以推进计划的实施。会议由气科院端义宏院长主持,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李慧副司长以及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武汉暴雨研究所,海南省气象局和气科院多名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2012年11月30日上午,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培训办、团委、工经所主办的“博士论坛”在湖南社科院中层干部会议室举行。论坛由方向新副巡视员主持,院长朱有志教授、工经所所长郭勇、院团委书记李晖和该院20多位青年研究人员一同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由工经所邹质霞博士主讲,她结合自身的专业及海外留学的背景,从天气衍生品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天气衍生品的主要种类及应用、我国开发天气衍生品的必要性及意义、我国开发天气...
受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酸沉降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大气降水穿过森林冠层时,植物组织中的阳离子和附着于冠层的尘粒可被淋洗进入穿透水和树干流,从而中和与缓冲大气降水的酸度,对缓解酸沉降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9月20日,社发司组织召开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我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检测和预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验收会,项目验收专家组经过认真听取项目组所作汇报,审阅有关文档资料,经充分质询和讨论,对项目研究工作予以了高度肯定,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2012年9月10日上午,由世界气象组织主席、加拿大环境部助理副部长David Grimes率领的加拿大环境部代表团在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周恒陪同下前来气科院访问。气科院院长张人禾和副院长张小曳接待来宾。
日前,舟山市气象局综合观测浮标系统成功接入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实现实时观测数据共享。
黄土是一种第四纪风积沉积粉土,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其他粉土相比,黄土具有明显的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和对水敏感性的特点。黄土压密后达到一定的压实度就可以作为建筑物基础和路基基底等。但由于黄土对水特别敏感,在水分入侵条件下,黄土地基会发生较大差异性变形而导致构筑物破坏,这种特性使得黄土湿陷原因和机理的研究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冯新斌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在青海省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对大气三种主要形态汞,气态单质汞(Hg0)、气态氧化态汞(GOM)和颗粒吸附态汞(PBM)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瓦里关大气本底站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24个全球本底站中唯一位于欧亚大陆深部的大气基准站,也是目前全球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此次工作的开展...
物种形成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标志,是生物学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影响生物成种的因素很多,例如地质事件以及环境变化均会造成物种的隔离,进而促进物种形成和分化;相反,杂交带来的基因流则促进种群之间的相互融合。此外,生物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造成的生态位分化,也会起到隔离的作用,限制杂交的频率和范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