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气象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海洋气象学相关记录207条 . 查询时间(2.881 秒)
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项目团队在海洋优势固氮类群束毛藻对海洋酸化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专项中厦门大学史大林教授团队分析了束毛藻对海洋酸化响应的细胞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束毛藻“资源最优化分配”细胞模型(图1)。该模型模拟束毛藻胞内铁和能量如何在无机碳吸收、光合作用、固氮作用、生命维持、对抗酸化协迫...
全球海洋是地球气候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积聚热能并将热量从热带地区输送到高纬度地区,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全球径向热输送,是维持地球系统能量平衡的主要机制。海洋由于比热容比较大,对大气层的变化反应较为缓慢,也调节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海洋气候平均态是物理海洋研究和海洋模式初始化、地球化学和生物应用的一个重要工具。所谓“气候平均态”,是指海洋在某一段时间的平均海洋状态。由于目前全球海洋正在处于不断变暖...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黄海军课题组博士王云鹤、副研究员毕海波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Xiaojun Yuan合作,在南极冬季云对夏季海冰的强迫定量分析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4月1日在地学杂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Atmospheres 在线发表。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海冰消长机制——冬季云负异常对于来年夏季海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从位...
东赤道太平洋冷舌与西赤道太平洋暖池此消彼长,共同反映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波动。东太冷舌的研究关系到我们对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波动地质演变的了解程度。对东太冷舌的发育机制,学术界存在两种假说。第一种被称为“温跃层传播机制”,认为高纬度降温导致冷舌的发育。第二种认为冷舌由巴拿马海峡的逐渐关闭所导致。4月3日,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我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田军教授团队和香...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海岸带陆地和海洋温度都在快速上升,并且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陆海温差是海-陆间热力对比的重要表征,对区域气候有显著影响。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气候类型南北差异大。基于此,作者以海岸线为界,向陆海各缓冲200千米作为研究区,将中国海岸带划分为渤海,黄-东海和南海三个区域。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18个CMIP5气候模式数据...
近日,《科学》在线发表了题为“泛热带气候相互作用”(Pantropical climate interactions)的综述性文章。此项成果由第一作者、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蔡文炬教授和通讯作者、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领衔完成,为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该文章首次全面回顾和总结了目前对于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气候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黄晖研究团队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钱培元合作,在珊瑚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理适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系列研究以三亚鹿回头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为模式生物,通过实验室模拟体系研究了升温和酸化对珊瑚幼体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酸化会抑制珊瑚幼体的钙化,但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生理对海水二氧化碳分压的升高表现出正响应,虫黄藻提高光合电...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海雾数值研究团队在Atmospheric Research(《大气研究》)期刊上正式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关于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揭示了对黄海海雾发展的新认知。此项成果由圣地亚哥超级计算机中心(San Diego Supercomputer Center;SDSC)首先刊登,之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新闻中心(UC San Diego News Center)、前沿科学与...
2019年3月1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了题为“泛热带气候相互作用”(Pantropical climate interactions)的综述性文章。此项成果是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蔡文炬教授(第一作者)和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通讯作者)领衔众多国际知名物理海洋和气候学家以及青年学者共同完成。
2019年2月19日,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19年斯隆研究奖获奖名单,共有126位青年科学家获奖。中国海洋大学校友刘伟是海洋科学领域8名获奖者之一。 刘伟博士近年来从事物理海洋、气候动力学和古气候研究工作,在北大西洋经向翻转流的机理及气候效应、全球变暖停滞理论,海洋数据的构建,北极海冰消融的气候影响等方面完成一系列工作。目前已经在包括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
近日我校海洋科学学院青年教师程晨作为第一作者在《The Cryosphere》“冰冻圈”杂志发表题为“Responses of sub-ice platelet layer thickening rate and frazil-ice concentration to variations in ice-shelf water supercooling in McMurdo Sound, Anta...
除了温室效应和二氧化碳,还有什么会影响气候变暖?近日《自然—气候变化》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大气和海洋系统中热量传输方式的变化,对未来全球升温也影响有加。地球表面的热量输送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大气和海洋会将热量沿着赤道—极地的方向传输,从而使地球系统的热量达到收支平衡。“如果没有热量输送,热带和极地之间的温差会更大,即‘热的更热、冷的更冷’。因此研究热量传输产生怎样的变化很有必要。”该论文第一作者、...
2019年1月23日,2018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揭晓,中国海洋大学3项成果荣登榜单,依次为由陈显尧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加强全球气候变暖”,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成果“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海洋创新药物甘露寡糖二酸(GV-971)”,由田纪伟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西太平洋湍流混合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这也是中国海洋大...
2019年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喜获两项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由我校吴明红教授领衔的《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项目,获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由我校无人艇团队牵头的《海气界面环境弱目标特性高灵敏度微波探测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校材料学院院长董瀚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8年国家...
2018年12月13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自然》)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Increased variability of eastern Pacific El Niño under greenhouse warming(《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太平洋厄尔尼诺变率增强》)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Nature向全世界媒体做重点推介,并邀请同领域专家在《Nature News...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