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调查与监测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海洋调查与监测相关记录233条 . 查询时间(2.732 秒)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春在团队的付垚博士联合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德国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科学家,研究揭示北大西洋温盐与海洋环流间并非同步变化。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实验3”号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区域成功投放海-气耦合观测浮标一套,投放点水深4020米,目前浮标工作状态正常、数据传输正常。该浮标作为南海海洋所深远海环境在线观测网络和中斯中心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网络的重要观测节点之一,为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现场观测数据。该浮标为南海海洋所自主研发的基于北斗铱星海-气耦合专用观测浮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近日,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正式批准。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李晓明研究员的“合成孔径雷达海洋动力研究”项目、胡斯勒图研究员的“云特性高精度遥感”项目获得此项基金资助。
自2020年9月29日起,长春人卫站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开启海洋二号C卫星观测任务,有力支持我国空间基础设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跨越式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水色遥感团队与工程中心团队合作,采用先进的无人机、高光谱成像光谱仪和地物光谱仪等设备,对广东省典型滨海湿地进行约为期一周的调研。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南海环流动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西太潜标观测的海流资料同化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刘大年博士为第一作者,舒业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海洋数据同化是融合海洋观测与数值模拟、改进海洋环境预报的重要手段。受制与观测的海流廓线资料稀缺、海流时空变化较强的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这一海洋战略指引下,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突破海洋测绘导航关键技术,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国家战略实现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2020年8月20日,“科学三号”科考船顺利完成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低氧航次调查任务,返回青岛母港。本航次搭载了来自中科院海洋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47名科考队员,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底层海水低氧现象进行综合调查。海水低氧是近年来频发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海水低氧会引起海洋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深刻影响生命活动以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针对低氧现象展开专项调查意义重大。
“截至2020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并发射了7颗海洋卫星,与法国联合研制并发射1颗;9月和11月发射2颗;明年发射2颗;已经立项2颗;正准备立项5颗。”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8月12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论坛分论坛“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上透露的最新数据。在当天的论坛上,10位来自国内外的院士、专家聚焦国际、中国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的进展与挑战,出谋献策,谋划未来。专家认为我国...
2020年的第4号台风“黑格比”于8月1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3日下午14时加强为台风级,8月4日3时在浙江省乐清市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38m/s),中心最低气压为970hPa。浙江温州因台风受灾人口达到79.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8.58亿元,同时福建、上海和江苏等地均受其不同程度影响。8月5日5时“黑格比”由江苏盐城移入黄海西部海面并再度加强,8月6日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
日前,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深海海洋要素垂直剖面实时测量系统”和“海床基垂直剖面立体观测系统”技术验收会在青岛召开。项目技术验收专家、课题负责人和研究骨干及依托单位领导等10余人参加会议。专家组听取了“深海海洋要素垂直剖面实时测量系统”项目负责人于非研究员和“海床基垂直剖面立体观测系统”项目负责人陈永华研究员的技术研发报告,在海洋研究所西海岸园区测试楼和码头现场查验了装置及其海上运行情况,并...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负责运维的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联合发布“2020年夏季中国洪涝灾害数据专题服务”网站(www.chinageoss.cn/cddr),可为地方政府、减灾机构和科研院所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和信息保障。目前,该网站可提供鄱阳湖、巢湖、太湖等典型涉灾区域的64个基础地理数据集,9颗高分辨率卫星(高分一号系列、高分三号、高分四号、高分六号、...
近日,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刘永学教授课题组在海上风电场遥感监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Proliferation of offshore wind farms in the North Sea and surrounding waters revealed by satellite image time series为题发表于能源领域顶级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
近日,美国《地球物理研究杂志:海洋》学术期刊线上发表了题为“Moored observations of the Savu Strait currents in the Indonesian seas” 的文章,阐述了萨武海峡潜标观测最新进展。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袁东亮研究团队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科学家合作完成。印尼贯穿流(ITF)通过印尼海将太平洋的暖淡水输送到东印度洋,在印尼海出口...
面对我国南极考察队的战略需求,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组织攻关团队历时3年,成功研发了南极首个区域固定冰预报系统——普里兹湾固定冰预报系统。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冰冻圈国际期刊《冰川学年鉴》上。中山站所在的南极普里兹湾区域,沿岸常年被1~2米厚的固定冰覆盖,对雪龙船抵近站区和实施冰上卸货造成严重阻碍和巨大安全风险。然而,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成熟的技术手段能够获取大范围南极海冰厚度信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