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遗传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动物遗传学相关记录258条 . 查询时间(1.49 秒)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但猪感染后,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所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ASF自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报道以来,现已经扩散到全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名单,中国农业大学共4名教师当选!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邓学梅教授荣获第十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22年8月26日,Science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李伟研究员与周琪研究员团队合作完成的题为A sustainable mouse karyotype created by programmed chromosome fus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完整染色体的可编程连接,并创建出具有全新核型(染色体组型)的小鼠。这项工作意味着生物...
2022年6月28日上午,上海市肉鸽产业体系遗传改良专业组年中会议在该体系金山综合试验站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举行。上海肉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我院畜牧所杨长锁研究员,遗传改良专业组组长姚俊峰副研究员,专业组专家丁卫星、严华祥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孟和教授、马裴裴副教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张江副院长以及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维民、副总经理陆勤连等参会。
近年来质体基因组研究揭示了复杂多样的结构和序列变异,对经典的四分体结构提出了挑战。质体基因组多样性演化的机制常被笼统地诉诸于DNA修复系统可能存在缺陷。科研人员在前期工作中发现石松类卷柏科植物细胞器靶向的DNA修复系统中缺失RecA1和RecA3,卷柏质体基因组结构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变异,是深入探讨质体基因组演化机制适用的自然突变体系。目前的研究表明,卷柏科植物质体基因组具有标志性同向重复序列(DR...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张琳琳团队在牡蛎基因组编辑方面获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DOI:10.3389/fmars.2022.912409)上。
物种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而言,不正确的物种界定将导致不合理的保护措施,进而影响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成效。扭角羚(takin,Budorcas taxicolor),又称羚牛,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列为“易危”等级。扭角羚是我国秦岭四宝之一,也是不丹的国兽,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秦岭山系,因其特殊的“六不像”外形和濒危状况而知名。扭角羚种...
人们广泛研究了过去或未来气候变暖事件对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灭绝或现生动物类群的适宜分布区变化及种群遗传效应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全新世气候变暖期间,由于适宜栖息地的减少,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陆生哺乳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导致了部分物种的灭绝,例如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大角鹿Megaloceros giganteus等(Lore...
动物复杂性状是动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是动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基础。自然界物种采取各种各样的进化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栖息地,如高原、海洋、荒漠等。部分类群通过演化出了特殊的表型以适应树栖生活。树栖生活拓展了这些物种对垂直空间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它们躲避天敌,获取丰富的食物资源等。而森林环境复杂的立体结构对动物的运动能力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动物复杂性状是动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是动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基础。自然界物种采取各种各样的进化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栖息地,如高原、海洋、荒漠等。部分类群通过演化出了特殊的表型以适应树栖生活。树栖生活拓展了这些物种对垂直空间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它们躲避天敌,获取丰富的食物资源等。但森林环境复杂的立体结构也对动物的运动能力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2022年2月24日,应生命科学学院卜文俊教授邀请,南开大学优秀校友加拿大奎尔福大学傅金钟教授做客“百年南开之生命讲坛”,在第四教学楼开展了以“Speciation genomics, speciation continuum, and hybridization: some thoughts from speciation studies of the green odorous frog (O...
2022年2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羊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分析卵泡期和黄体期不同 FecB 基因型小尾寒羊垂体转录组,发现了垂体组织中调控 FecB 突变母羊排卵的关键lncRNAs及其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内分泌学前沿(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上。
2022年1月10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成果“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演化的遗传创新机制”入选。4亿多年前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但长期以来对这一重大事件的遗传创新机制知之甚少。水生所何舜平团队与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王文、王堃团队和昆明动物所张国捷等团队合作,发现硬骨鱼祖先已进...
2021年12月31日,牛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整合选择信号、单性状关联分析以及多性状关联分析,发现了与胴体性状相关的选择信号及候选基因,揭示了肉牛胴体性状的遗传机制,为肉牛胴体性状的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Genomics(基因组学)》。
濒危动物通常会被隔离成若干小种群,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遗传多样性的下降和近交风险。目前,选择性清除作用被认为是清除有害突变,缓解近交衰退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在自然存在的小种群中,有害突变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清除还存在争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