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 人类形态学 人类遗传学 分子人类学 人类生态学 心理人类学 古人类学 人种学 人体测量学 人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类学相关记录725条 . 查询时间(4.145 秒)
鸟类是恐龙的后裔,所有其他类群的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中走向了终结,但绝大多数现生鸟类的祖先却在短短不到1千万年的时间里,快速繁衍、分化出了非常多新的类群,堪称演化奇迹。
2024年3月28日,我院王传超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金力院士团队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在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Current Biology上以“Ancient Genome of the Chinese Emperor Wu of Northern Zhou” 为题发表研究论文,提取和测序了北周武帝的古基因组,并对其进行了面貌复原,这是全球发布的首个中国帝王的古...
近日,我院王传超教授与合作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上连发两篇论文,应用古基因组学和古蛋白质组学技术解析藏彝走廊和河西走廊人群迁徙和融合历史。Science Bulletin为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为18.9。
做田野,是每一个人类学学人的必经之路。田野中所遭遇的各种不确定性都会打乱原先拟定好的田野计划与步调。我将以自己的田野亲身经历和遭遇,以“肉身在场”为线索,来共同探讨与反思身体所承载的肉身、性别、外貌、依附于肉身存在的身份如何在田野里发挥着作用,并最终影响田野的走向与质量。
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确定哪些区域急需优先保护并不容易。已有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高的地区并不总与特有性或进化历史热点区域一致。因此,多维度全面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异质性并据此识别优先保护地,对于利用有限资源提高保护成效至关重要。
“何以为人”——如何定义我们人类自身及理解人之为人的独特性,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问题。遗传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人类从生物学角度理解现代人的由来和独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的尾巴呢?”遗传学家夏波(音)小时候经常会思考这个问题。几年前,他在美国纽约大学(NYU)攻读博士学位时尾骨意外受伤,当他在恢复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再次浮现在脑海。
在17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早期,中国西北地区是怎样的生态环境?中国科学家最新在宁夏同心地区一处中新世早期地层中发现近无角犀新属种化石,命名为“同心近无角犀”,根据近无角犀化石在中国西北首次发现,科学家研究推测当地1700万年前仍然存在温暖湿润的环境。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遗传学论文,研究人员报告了从距今约5500年的史前遗骸中发现的古代染色体病病例,包括6例唐氏综合征和1例爱德华兹综合征。其中,爱德华兹综合征可能是首次在历史上或史前的遗骸中发现。
地幔深部挥发份(如碳、氢、氧、氮等)的起源及运移过程能够约束行星起源及演化条件,影响地球深部热对流模型及板块构造运动,对地球起源、演化及地表环境等有重要意义,所以一直是地球科学的关注焦点。目前,主流学说认为“自上而下”的板片俯冲对深部挥发份的贡献举足轻重,但地幔深部原生氦的发现暗示地幔深部可能存在原始的挥发份储库;同时,越来越多的地球化学观测都表明地幔深部的挥发份含量显著高于浅部,并且形成时间极早...
2024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之后,该团...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立身之本。厦门大学人类学学科自创立之初就扎根于中国东南区域,开展过大量田野调查,并产生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著作。在众多田野调查地点之中,惠安东部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惠安县地处福建东南,其境内不仅有创建六百余年的崇武古城,更有以“长住娘家”为代表的独特地方文化。早在1950年代,厦门大学人类学创始人林惠祥先生及其弟子陈国强先生就曾在惠安县东部地区参加土地改革...
古人类学家发现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古人类以非洲为中心逐渐迁徙到其他大陆。现今,人类足迹遍布地球各大陆。常年冰冻的南北极也不乏人类的足迹。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在古人类演化和扩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亚板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板块。欧亚板块西部与非洲大陆直接相连,是古人类走出非洲的第一站。人类居住最为密集的亚洲南部和东部,其气候主要受到季风环流(亚洲季风)的影响。亚洲季风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季风系统。然...
东亚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具有同纬度地带中最丰富的植物物种,是全球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亚被子植物多样性的博物馆和摇篮。在以往研究中,东亚常绿阔叶林的起源时间通常由单一或少数代表类群的分化时间推算,然而这些代表类群的年龄差异较大,且多在渐新世—中新世过渡期,晚于古植物学证据所指向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因此,东亚常绿阔叶林的起源和演化历史亟待进一步明晰。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气候变化研究团队敖红研究员和安芷生院士联合多位国内外专家,基于中国黄土的高分辨率亚洲夏季风重建、东亚古气候模拟、整合亚洲古人类遗址记录、古人类栖息环境模拟,对轨道尺度亚洲季风变迁与古人类从非洲迁徙到东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