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学反应工程 >>> 催化剂工程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催化剂工程相关记录730条 . 查询时间(2.18 秒)
2023年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研究员团队与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05T8组)肖建平研究员团队合作,在电催化水氧化催化剂的合理设计和机理解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发展了活性位局域环境调控策略,构建非对称活性结构(Ru-O-In)以促进电化学酸性水氧化过程的催化转化,并打破了吸附演化机制热力学活性的限制。
移居火星是人类的梦想,但首先要解决缺乏氧气的问题。火星上存在水资源的可能,为利用太阳能驱动的电催化析氧反应制备氧气提供了机遇。人类无法在无氧的火星环境下长期生存,因而在火星上就地取材创制催化剂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罗毅、教授江俊、副教授尚伟伟团队,与深空探测实验室研究员张哲等合作,采用中国科大“机器化学家”“小来”平台,高效融合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机器实验,利用火星陨石制备出实...
移居火星,是人类的梦想!然而,首先要克服的是缺乏氧气的火星环境。火星上存在水资源的可能,为利用太阳能驱动的电催化析氧反应制备氧气提供了机遇,由于人类无法在无氧的火星环境下长期生存,在火星上就地取材创制催化剂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毅教授、江俊教授、尚伟伟副教授团队与深空探测实验室张哲研究员等合作,采用中国科大机器化学家“小来”平台,高效融合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机器实验,利用火星...
2023年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延强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刘彬、清华大学教授李隽,在单原子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二氧化碳(CO2)电还原C-C偶联高选择性制乙醇。
中心曲久辉院士团队基于实验研究与多物理场有限元模拟,在电化学膜孔道中的限域氧化反应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以 “Unveiling the spatially confined oxidation processes in reactive electrochemical membranes” 为题目发表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2023年11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邓德会研究员、于良副研究员团队在二维过渡金属氢化物的可控制备及电催化应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利用表面配体限域效应,打破了环境条件下形成过渡金属氢化铑(RhH)的热力学限制,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可在环境条件下稳定存在的二维RhH纳米片,该材料在电催化析氢反应中显示出优于商业Pt/C的催化...
2023年1月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1500组群)黄延强研究员和张涛院士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刘彬教授、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合作,在单原子催化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二氧化碳(CO2)电还原C-C偶联高选择性制乙醇。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梅天胜课题组一直致力于金属有机电化学合成研究,基于“电极调控金属价态-金属调控反应选择性”的研究理念,利用配体调控金属催化剂与电极之间的电子转移以及反应选择性,发展了过渡金属作为分子电催化剂的间接电解策略,构建了电促金属催化新体系。在前期的研究中,梅天胜课题组利用阳极氧化调控金属高价态,实现了烷烃、芳烃、烯烃的碳氢键选择性转化(J. Am. C...
碳碳键(C(sp3)–C(sp3))是有机分子三维结构的核心化学键,其断裂重组反应可以实现分子结构的快速改造与重构,能为药物分子合成提供新颖、高效的合成方法。然而碳碳单键的高键能、弱极化等特性使得这类转化反应尤为挑战。特别是基于碳碳键的可逆断裂与重构碳中心实现手性富集这一课题,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解决。2023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左智伟课题组(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晓明课题组致力于研究多金属物种参与的反应体系,包括通过金属间电子传递、基团转移实现挑战性的转化过程和探究内在规律、仿酶的双多核金属催化剂的开发和金属物种的现场簇集和催化等。2023年10月26日,在该课题组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的双(多)核金属催化的工作基础上(J. Am. Chem. Soc. 2021, 143, 11799; ACS Cata...
2023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全球首台(套)200 Nm3/h生物质乙醇重整制氢项目验收、鉴定会在北京召开。中心贺泓院士出席会议,北京理工大学孙逢春院士作为本次验收、鉴定专家组组长。
2023年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DNL20)刘岳峰研究员等与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刘星辰副研究员、墨西拿大学Gabriele Centi教授等合作,在利用气氛诱导调控催化剂表面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具有强氧化物载体相互作用(Surface oxide-support interaction,SOSI)与传统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用户新加坡国立大学吕炯教授及合作者开发了高密度的原子分散的Ni1/MoS2单原子自旋催化剂,利用SHMFF实验条件证实了室温铁磁性及其Ni(III)起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材料学顶刊Nature Nanotechnology。
功能性低碳硅烷分子是合成农药、药物和其他精细化学品的关键中间体,其合成研究已成为催化领域的重要内容。双原子催化剂(DACs)具有明确的活性中心,相邻活性位点的互补功能和协同作用可调控电子结构、优化反应中间体在活性位点上的吸附能,是研究功能性低碳硅烷分子合成的理想模型。
2023年9月19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 “Concurrent oxygen reduction and water oxidation at high ionic strength for scalable electro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的研究文章。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Gu...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