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 环境地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环境地学相关记录110条 . 查询时间(3.332 秒)
早期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到新生代经历了岩石圈的破坏(减薄),然而克拉通西部具有负的布格异常、低的地热流值,标志着华北克拉通西部仍然是稳定的,特别是鄂尔多斯块体。克拉通西部由北部的阴山造山带和南部的鄂尔多斯块体组成。河套地堑位于鄂尔多斯块体和阴山造山带之间,目前沿北西北-南东南向拉张。地堑从渐新世开始发育,并伴随着鄂尔多斯块体北缘的抬升。然而,是什么样的动力机制使得地堑拉张的同时,稳定的鄂...
MB极性倒转界线在深海沉积中,记录于深海氧同位素19阶(MIS19),属于间冰期。而大多数黄土研究显示在黄土中MB倒转记录于第八黄土层(L8),属于冰期沉积。同一极性事件在海洋和陆地上的记录存在明显差异。有观点认为该现象是大尺度黄土剩磁锁定深度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海洋和陆地的气候相位差所致。
日前,由中科院海洋所盐碱荒漠和盐碱农业研究取得进展。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5000-8400m的深部碳酸盐岩储层存在发育良好的孔洞层。通常的观点认为,该孔洞层是岩石暴露于地表受到大气水淋滤形成,但这很难解释为何经历了后期5000m以上的埋藏-压实作用后,孔洞层仍能保存下来。这些孔洞层是否还有可能形成于深埋条件下埋藏或热液流体的溶蚀作用?储层流体的成因是解开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国际地球化学协会(Geochemical Society)主席Samuel Mukasa教授近日致函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宣布段振豪研究员当选为地球化学会士(Geochemical Fellow),以表彰他在计算地球化学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并特别邀请他今年八月赴捷克首都布拉格参加Goldschmidt地球化学会议和颁奖典礼。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华北克拉通却显示出与全球其它典型克拉通显著不同的特征。在显生宙,其东部岩石圈遭受了显著改造甚至破坏,并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和大范围的盆地形成。然而,其中西部却明显缺少岩浆-构造活动,具有较低的地表热流,并在地形和重力等浅表特征上与东部形成显著差异。认识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深部过程及其与克拉通破坏的关系无疑将为深入研究克拉通破坏的机制和动力学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2010年9月5日-10日,为期6天的第11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大会(11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河海大学有7篇论文提交大会交流。本次会议由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主办,来自世界各地600多名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学者、...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联合发文公布了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本次共选拔国家级人选80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有129人入选。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研究员当选为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也是地球环境研究所首位入选的专家。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实施的“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共完成15省区196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了188个城市地质环境数据库,为177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汶川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地质依据。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日前与湖南岳阳市共同签署东洞庭湖湿地保护与利用合作备忘录,将加大对洞庭湖治理的力度,投入资金2千多万元进行生物多样性的全面保护和综合治理。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大面积的盐碱地,自2008年开始,在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与兴安盟科技局多次协调和沟通下,兴安盟引进清华专利技术《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的用途及改良碱性化土壤的方法》,分别于2008和2009年在兴安盟的扎赉特旗和科右中旗开展试验示范,并获得显著效果。该项目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在改良盐碱地同时,为燃煤电厂废弃物找到出路,直接关系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两个影响国民...
应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邀请,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副校长Charles Louis于9月10日至14日访问了该所。
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吕宪国研究员编写的《中国湿地与湿地研究》近日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是在我国湿地保护任务紧迫,湿地学科亟需建立完善的背景下完成的一本科学论著。该书对近50年我国湿地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了不同区域湿地基本特征、结构与功能,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湿地恢复的步骤、对策和关键技术,最后还对湿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进行了阐述。该书内容详实、学科...
2009年4月23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刊发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研究员与方精云教授发表的论文“The carbon bala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报道了他们在中国陆地碳汇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我国科学家经实地考察并结合相关研究发现,台湾海峡海底存在一个总面积约1.5万k㎡、蕴含数百万亿立方米的巨大“海底沙漠”,可满足海峡两岸百余年的建筑用沙。《自然资源学报》3月份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