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学 >>> 大气环境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环境学相关记录283条 . 查询时间(2.416 秒)
2022年1月7日下午,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宁一行到环境研究院考察并进行座谈交流。环境研究院院长张庆竹、副院长薛丽坤,大气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杨凌霄,环境生态学研究所所长刘建,院长助理王新锋、徐菲,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中心任世龙等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2021年12月中旬,记者从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官网获悉,大港石化公司在2021年全市重污染天气绩效评级中获评A级。这是公司聚焦“双碳”目标,在深化全流程清洁生产、攻坚全过程污染防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赶考”中交出的环保新答卷。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沈惠中课题组联合剑桥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团队在环境领域知名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Novel Method for Ozone Isopleth Construction and Diagnosis for the Ozone Control Strategy of Chinese Citi...
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呼吸是控制植物生长的关键生物物理过程,是联系大气--陆地二氧化碳交换的重要节点。植物通过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进一步调节大气中的碳平衡。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生态系统中植物呼吸的变化是生态系统碳循环响应全球变暖的重要信号。了解植物呼吸作用过程对全球变暖响应的动力学机制能够提高我们对生态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及反馈的认知。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针对生物质燃烧源排放及其对大气环境影响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的生物质燃烧以农作物秸秆燃烧为主,包括露天焚烧和室内燃烧,其中东北农村室内秸秆燃烧是当前生物质燃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氨气(NH3)是传统的室内空气污染物,通常其室内浓度高于室外浓度。NH3也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碱性痕量气体,与酸性气体反应可形成铵盐,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对霾的形成有重要的贡献,影响环境和气候变化。
位于地球大气层高处的臭氧层,即平流层臭氧,可保护人类健康、农作物和生态系统免受过多紫外线(UV)辐射的损害。但在大气层较低位置,即对流层,情况就有所不同。在对流层,人类活动会产生过多的臭氧,从而对人类健康、农作物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2021年10月7日,受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薛丽坤教授与王新锋副教授邀请,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谭羽俊副教授访问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围绕大气活性碘做了精彩学术报告,与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座谈交流,并参观了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实验室与大气观测站。
棕碳气溶胶是在300-400nm气溶胶中具有强吸光性的有机碳,辐射强迫效应显著,对大气化学反应和全球气候变化存在重要影响。棕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与其直接辐射强迫(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DRF)有关。由于棕碳气溶胶的吸光效应导致气候变暖作用,使得气溶胶的DRF由负值可能转化为正值,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因此,棕碳气溶胶因其显著的气候效应成为近年来大气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10月7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欢副教授团队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题为“贸易关联的海运二氧化碳排放”(Trade-linked shipping CO2emissions)的研究论文,整合经济、交通和大气科学领域的大数据和多学科方法,创新性地开发了包含两个“自下而上”海运贸易排放评估模型的复合技术框架(VoySEIM-GTEMS),将国际海运排放表...
含硫气溶胶主要包括硫酸盐和甲磺酸(MSA)。硫酸盐气溶胶通过直接散射太阳辐射和间接改变云结核特性,对地球地表辐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硫酸盐作为酸性物质通过沉降过程会导致陆地生态系统酸化。南北极和青藏高原远离人口密集和工业区,对气候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是研究含硫气溶胶地球化学循环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的“天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团队、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曾晓成教授团队合作,在大气颗粒物硫酸盐非均相形成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图1)。研究成果以“Mechanistic Study of the Aqueous Reaction of Organic Peroxides with HSO3- on the Surface of a...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人类为了抗击疫情,采用封城和限制社交等非医学措施阻断或减缓新冠病毒传播。这些措施导致大气排放减少被发现证实,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苏奋振等则发现证实中国2020年的春天比往年更早、更明亮、更茂盛。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曾振中团队和讲席教授郑春苗团队结合多源遥感数据,揭示了东南亚毁林地形特征及其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成果以“Upward expansion and acceleration of forest clearance in the mountains of Southeast Asia”为题在《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发...
2021年7月1日,地球科学Top期刊 GEOSCIENCE FRONTIERS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康世昌研究员团队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环境规划院、美国Saint Louis University、德国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等单位合作研究成果,并以 Impact...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