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学 >>> 土壤环境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环境学相关记录313条 . 查询时间(6.108 秒)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团队在环境科学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响因子6.551,中科院一区Top)上发表研究论文“Fuzzy health risk assessment and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oxic elements exposure through soil-vege...
2020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创新团队杨建军研究员课题组对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铬迁移转化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揭示,为铬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环境学领域著名旗舰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近日,四川省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一种烟株拔杆器”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是凉山州局(公司)2020年获得授权的第8项专利。该实用新型专利包括支撑杆和固连在支撑杆底部的插入端,支撑杆下部还固连有弧形支架。使用该专利可以简化烟株拔除的步骤,有效应对山区多样的土壤环境,降低工作人员的疲劳强度,确保烟株能整株拔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多年冻土区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原位观测,揭示了活动层不同冻融阶段土壤呼吸动态及其驱动机制(图1)。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受活动层冻融过程调控作用明显,活动层不同冻融阶段土壤呼吸模式差异显著(图2)。在活动层夏季融化(ST)、秋季冻结(AF)、冬季降温(WC...
青藏高原活动层土壤水热动态直接影响下伏的多年冻土状态,同时对亚洲天气气候也有重大影响。陆面过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冻土变化及其与大气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于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数陆面模式在土壤水热模拟方面存在低估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研究员吴通华团队以多年冻土区唐古拉(TGL,高寒草原)和北麓河(BLH,高寒草甸)观测场为研究站点,借助多参...
微塑料(小于5毫米的颗粒)污染已成为全球关切的环境问题。土壤中的微塑料可能是一个更严重的环境问题。污泥和塑料地膜是土壤微塑料的两大来源,水体中和大气中的微塑料都能导致土壤中微塑料的积累。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研究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微塑料可以被农作物吸收并进入其可食用部位。骆永明研究员(论文通讯作者)带领团队,通过废水水培试验和模拟废水灌溉的沙土培养试验,发现尺寸在亚微米级甚至是微米级的塑料颗粒...
2020年7月9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公布了2020年度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获选名单,质量安全所博士后王文锋(博士后合作导师:余向阳研究员)所申报的科研项目榜上有名。王文锋获得资助的项目题为“生物固体施用土壤中全氟化合物的吸附和迁移行为的实验和模型分析”,主要围绕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固体中主要PFASs表征,生物固体中PFAS的浸出和在土壤中的迁移,PFASs吸附对其在土壤剖面迁移的影响,...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由于效率较低而使其推广应用受到限制。我校资环学院张增强教授团队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点开展研究,在重金属富集植物筛选、化学与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利用土壤动物—蚯蚓进行生物修复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近日,相关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TOP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顾延生教授团队在杂志《Journal of Hydrology》上发表题为《全新世泥炭地水分调节响应了太阳活动的千年周期:来自植硅体记录》(Holocence peatland water regulation response to ~1000-year solar cycle indicated by phytoliths in central China)的学术论文...
我国历史遗留污染场地量大面广,跨介质复合污染严重,异位修复二次污染风险高,缺乏具有科学依据的安全开发利用模式已成为制约土壤可持续修复的重大瓶颈问题。随着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土壤污染防治法的有效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全面展开,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已成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土壤污染治理也进入了一个以低成本、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原位修复为主导的新时代。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王云强研究员土壤水分生态团队,采用高密度电法仪(ERT)对黄土关键带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地等)的53个剖面进行ERT扫描(图1),结合69个中子管的土壤含水量(SWC)同步原位观测,获得2769对电阻率(ER)和SWC数据集,定量研究了ER和SWC的相互关系,构建了ER与SWC的最优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ERT反演黄土关键带深层土壤水分的敏感性与不确...
2020年7月2日,环境与资源学院徐建明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Elevated temperature shifts soil N cycling from microbial immobilization to enhanced mineralization,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acros...
日前,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陈春梅副教授,与美国佐治亚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特拉华大学的同行合作,在铁介导的土壤有机碳循环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矿物与有机碳的相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稳定储存至关重要,其中铁氧化物的作用尤为关键。铁在土壤中具有三大重要功能:(1)铁氧化物可作为胶结剂促进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从...
近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员王梓萌博士荣获2020年度国际地球化学协会埃贝尔蒙奖(IAGC Ebelmen Award)。该奖项于2007年创立,以纪念法国传奇化学家雅克-约瑟夫·埃贝尔蒙(Jacques-Joseph Ebelmen,1814-1852)。作为该协会常设的三大重要学术奖项之一,每2年在全球奖励1名在地球化学领域有突出贡献且年龄在35岁以内的青年学者。获奖者的个人简介将在E...
由于长时间的汞矿石开采和冶炼,我国汞矿区农田土壤汞污染严重。当地居民长期食用种植在污染土壤的农产品,因此他们遭受不同程度的汞暴露。目前,现有的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由于成本普遍过高、修复时间长、效果不稳定且农民收益得不到保障等不足,因此无法大规模应用于矿区汞污染农田修复。针对矿区汞污染农田修复的难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冯新斌团队另辟蹊径,通过筛选原生的低积累汞的农作物,并基于污染区的地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