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病毒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病毒学相关记录161条 . 查询时间(4.024 秒)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李虎、植物病理学系系主任刘俊峰、院长助理蒋娜、昆虫学系副教授宋凡、李轩昆,本科生教务负责人吴怡和科研秘书梁平卓一行七人赴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调研。植物病毒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张传溪,研究员李俊敏、黄海剑、李诣远,副研究员毛倩卓、单红伟、卓继冲、鲁嘉宝,助理研究员刘芃、胡晓迪及团队博士后刘佳倩、何雨娟参与交流。
2023年4月28日,微生物研究所方荣祥研究团队和中国农业大学刘青林研究团队从年龄途径关键基因入手,合作揭示了月季成花转变的分子机制,在Horticulture Research期刊上发表文章,题为 RcSPL1–RcTAF15b regulates the flowering time of rose (Rosa chinensis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鉴定了由两个不同的转录因子组成的抗病分子模块,并揭示了该模块参与植物抗双生病毒侵染的工作机制,为作物双生病毒的防控提供了重要靶标和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学(PLoS Pathogens)》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PLoS Pathogen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WRKY1 represses the WHIRLY1 transcription factor to positively regulate plant defense against geminivirus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植物抵御双生病毒侵染的新机制。
近日,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张德咏和刘勇团队在Frontiers inMicrobiology期刊发表学术论文“Tomato chlorosis virus CPmprotein is a pathogenicity determinant and suppresses host local RNA silencinginduced by single-stranded RNA”证实番茄褪绿病毒...
桃蚜(Myzus persicae)是全球分布的广食性农业害虫,能够为害上百种植物并传播较多农作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病原媒介昆虫。据统计,超过55%的植物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蚜虫传播病毒造成的危害大于对植物的直接危害。自然界中,蚜虫依据不同密度、营养、光温等环境因素在有翅型和无翅型之间转变,具有翅两型分化现象。“迁飞型”的有翅蚜和“繁殖型”的无翅蚜在转移扩散、寄主选择、取食行为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
近期,由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魏太云教授领衔的虫媒传播作物病害机制及生态防控团队连续在国际级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7.694)、《Autophagy》(封面论文,IF=13.391)和《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IF =10.3)上发表水稻病毒虫传机制的系列研究成果。
植物保护高端讲坛(周雪平教授)。
病毒来源的小干扰RNA(vsiRNA)可以调节寄主植物内源基因表达,在病毒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vsiRNA如何影响双生病毒侵染的研究还较少。近日,青玲教授团队在植物病理学一区Top期刊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发表题为“vsiRNA18 derived from tobacco curly shoot vir...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 (PLoS Pathoge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induces incomplete autophagy for persistence in gut epithelial cells of its vector inse...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IF="9.106)上在线发表题为“Geminiviral C2 proteins inhibit active autophagy to facilitate virus infection by impairing the interaction of...
2023年1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手段发现第二个小麦黄花叶病隐性抗病毒基因,可对小麦黄花叶病提供完全抗病性,该研究为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杂志上。
2023年1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手段发现第二个小麦黄花叶病隐性抗病毒基因,可对小麦黄花叶病提供完全抗病性,该研究为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杂志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Molecular Plant(IF=21.949)上在线发表题为“SUMOylation-modified Pelota-Hbs1 RNA surveillance complex restricts the infection of potyvirids in pl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Pelota蛋白介导的植物RNA质量控制系统能够对多种马铃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率先发现双生病毒可以时空调节植物的应激反应,适时操控下游基因的表达,促进病毒积累和侵染的新机制。该研究为深入了解植物应激反应在病毒侵染中的调控以及抗病毒分子靶标的筛选奠定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