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保护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保护学其他学科相关记录148条 . 查询时间(2.629 秒)
2021年6月13日,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宁约瑟研究员和海南大学罗杰教授团队合作完成两篇研究论文,揭示了水稻脂肪族酚胺基因簇和芳香族酚胺基因簇合成酚胺类代谢物及其调控水稻免疫和细胞死亡的新机制。
2021年10月18日至20日,植物保护学院邀请专家来校进行植物保护专业校内认证预评估。副校长王铁良出席专家见面会并主持反馈会。专家组组长由福建农林大学吴祖建教授担任,成员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丽丽教授、吉林大学潘洪玉教授、山西农业大学马瑞燕教授、青岛农业大学黄金光教授。
2021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领衔的一项大尺度景观模拟与长时间区域监测研究,揭示了近年来我国黄河流域棉铃虫区域种群发生危害加重的生态学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发表。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白皮书介绍,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记者从2021年9月13日召开的“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综合新闻发布会获悉,“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林草、科技、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围绕极小种群保护物种共实施了120多个保护项目。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首次发现气候变化可通过扩大害虫的越冬分布范围促进害虫抗药性的发展。而这会使农业生产遭受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害虫分布范围扩大和农药抗性增强的双重打击,导致害虫防治强度增加,进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2021年9月3日,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 WCC)在法国马赛开幕。自9月8日起,将连续3天共召开8场会员大会,在第三场全体会员大会上,WCC选举干事Nilufer Oral博士宣布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再任亚洲区域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理事。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向社会发布。新调整的《名录》,共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55种和40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54种和4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401种和36类。其中,由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分工管理的324种和25类,由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分工管理的131种和15类。
2021年9月5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方水稻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下设课题绩效评价会议在沈阳顺利召开。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会场设在沈阳。省农科院副院长孙占祥出席会议。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等9名专家组成员、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二处王蕊同志、项目负责人孙富余研究员及全体课题负责人、课题骨干、项目单位科研管理部门...
2021年9月1日~2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处组织专家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前旗、察右后旗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徐利敏研究员主持的2021年自治区财政支持农牧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马铃薯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及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2021TG05-03)进行现场验收。现场验收会由成果推广处周璇同志主持,验收专家组由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赵君教授、...
9月5日,项目牵头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组织相关专家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油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18-2020)项目所属8个课题进行了综合绩效评价。专家组认为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油菜团队主持的课题七“北方春油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建立与示范(2018YFD0200907)”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良好,成果突出,一致同意通过绩效评价。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近日发布《2021年AIPH国际植物健康调查报告》。《报告》以全球主要国家的植物保护现状调查结果为基础,倡议加强植物健康国际合作。《报告》分析了观赏园艺行业的生物安全前景,揭示了全球观赏园艺行业联合建立植物保护国际合作框架的重要性。《报告》指出,建立植物健康产业支持计划,有助于保障观赏园艺生产系统健康,降低全球供应链生物安全风险,提高生物安全威胁的可追溯性。
2021年9月1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林草局、阿拉善西南项目中心等单位在元谋县黄瓜园镇江边乡共同开展了建立云南省第一个云南梧桐就地保护点行动。
降水格局和土地利用类型改变被认为促进外来植物扩散的潜在风险因素,但这些全球变化因子是否通过土壤遗留效应影响入侵植物却鲜有报道。非生长季(如冬天)的降水格局改变以及人为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很可能会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以及养分循环来影响后期的植物生长,甚至改变植物群落分布格局。
湖南新宁发现合欢盆距兰     湖南  新宁  合欢盆距兰       2021/8/28
湖南省新宁县两位村民在海拔300米地方的两棵枯树上,发现一种陌生植物,经林业专家鉴定为合欢盆距兰。合欢盆距兰是多年生常绿附生草本,目前仅中国台湾的合欢山和湖南新宁有发现,已被国家林草局列入《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此次新宁发现的合欢盆距兰种群主要生长在两棵枯死的乌桕树和柏树上,有近200株。新宁县林业局已咨询中科院植物所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专家,正在对合欢盆距兰种群开展抢救性保护和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