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药学 >>> 药效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药效学相关记录149条 . 查询时间(3.471 秒)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倪健教授和尹兴斌教授团队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上发表题为 Aperture Modulation of Isoreticular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for Targeted Antitumor Drug Delivery 的封面文章。倪健教授和尹兴斌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
作为国家一类新药获批上市的普吉华®(普拉替尼胶囊)可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甲状腺癌(TC)。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
“很怕影响妊娠,听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引进了专门用于控制这种病急性发作的药物,于是我就来到了华山医院变态反应科。”6月17日上午,高小姐在华山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骆肖群教授的诊室里说。骆肖群教授根据患者的发病经过、结合她C1-INH和C4的检查结果,认为符合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诊断,并根据目前发作的情况,开出了上海市控制HAE急性发作药物艾替班特的首张医保处方。原价6千的药物,医保支付后自付...
SKYLIGHT 4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3期临床试验,在超过1800名女性中探索fezolinetant用于治疗绝经相关血管舒缩症状的长期(52周)安全性。该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评估fezolinetant对子宫内膜健康的影响以及fezolinetant的长期安全性和耐受性。研究达到评估子宫内膜健康状况的主要终点,最常见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为头痛和新冠病毒感染,与安慰剂一...
记者2022年5月13日获悉,由中国知名专家担任全球主要研究者开展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对比索拉非尼,卡瑞利珠(艾瑞卡®)单抗联合阿帕替尼(艾坦®)(又称:“双艾”方案)作为一线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奥雷巴替尼片再获殊荣,先后被纳入2022年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并入选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这充分显示了业界及临床对于该产品的原创性与临床价值的认可。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分子机制复杂且尚未清楚。由于缺乏模拟人肝癌的研究模型,研究人员对人PLC发病分子机制和其治疗手段的研究仍然进展缓慢。近年来,肝脏人源化小鼠模型被广泛用于药物验证及癌症等领域的研究,如能够在人源化模型中将人原代肝细胞诱导为肝癌将有助于解开肝癌发生的关键分子机理和临床前药物验证模型等问题。
一项研究发现,赛洛西宾这种天然存在的致幻剂能通过增加大脑功能网络的连接,让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产生治疗反应。这种机制在传统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中未观察到。这一结果增进了我们对难治性抑郁症背后通路的理解。相关研究4月11日发表于《自然—医学》。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近年来,该病毒先后在非洲、美洲以及世界多个地区爆发,数百万人的健康受到影响。ZIKV的传播能够引起小头畸形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严重的并发症,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ZIKV感染的特定治疗方法和疫苗。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经两年的潜心研究,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员于文强教授团队,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团队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放射科单飞主任团队等发现新冠患者体内透明质酸升高与新冠病程进展有关,他们还找到了一种通过抑制透明质酸合成进而阻断新冠进展的口服药物——羟甲香豆素,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成果3月1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子刊...
2022年3月1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以下简称朝阳医院)研究型病房顺利开展首个临床研究,即中国健康超重和/或肥胖受试者XW003 注射液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
2022年3月10日,山西白求恩医院 同济山西医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喜迁新址。院党委书记、院长吴华教授带领院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观指导。
2023年2月28日,《信号转导和靶向治疗》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徐瑞华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逆转结直肠癌细胞铂类耐药的新策略。研究团队对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半胱氨酸脱硫酶表达水平和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高表达半胱氨酸脱硫酶的患者对奥沙利铂有效率低、预后差。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杨莉研究员、王峥涛教授团队和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学中心黄文栋教授合作,在肠道营养传感器AMPK调节机体能量代谢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成果Intestinal AMPK modulation of microbiota mediates crosstalk with brown fat to control thermogenesis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