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相关记录386条 . 查询时间(4.145 秒)
2021年1月9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干细胞中心邓宏魁课题组和徐君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s modeling injury-associate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论文,在体外构建了具有损伤再生特征的新型小肠类器官。类器官(organoid...
2020年1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通知》(国办发〔2020〕51号),苏州医工所获批国家级精益创业方向“双创”示范基地,这是继入选国家医疗器械专业化众创空间之后获批的又一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创业载体。
2020年12月12日,国际生物材料领域著名期刊Biomaterials在线报道了我校生命学院张胜民教授团队最新成果。该研究利用仿生矿化微图案再生材料模拟骨膜微环境,实现了体内颅骨缺损加速血管化骨再生。
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将动物组织和器官去除主要细胞成分和免疫原性获得的脱细胞基质支架已成为目前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这些支架可以较好地保留原组织或器官的细胞外基质蛋白成分、活性因子和天然的三维结构,相比于人工合成材料或天然的单一成分材料更具优势。它们能较好还原组织受损前的微环境,具有促进细胞粘附、增殖和分化的生物活性以及可生物降解的特性,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报道证明其生物功能与修复效果具有组织特异性。但目前...
2020年12月11日,在第十一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11th World Biomaterials Congress)线上形式的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刘宣勇研究员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授予“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终身荣誉称号”。刘宣勇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用材料表面与界面,长期从事医用钛合金和PEEK等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研究,并将相关技术应用于人工关节、骨折内固定系统、...
蛋白质笼(protein cage)是由蛋白分子以精确几何周期性排列而成的多面体笼状纳米实体,因其类病毒衣壳的精准结构与功能特性,在生物医药领域、特别是在基因递送和仿生病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得到学界深入关注。目前构筑蛋白质笼的策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天然病毒或颗粒蛋白(如ferritin)的重组或后修饰,这种方法往往涉及繁冗的蛋白质工程化步骤;另一类是启动从头设计策略(de nov...
关节软骨组织中没有血管、淋巴、神经组织,一旦发生损伤或退化病变后难以自修复。软骨组织的损伤经常伴随软骨下骨的病变,仿生骨和软骨组成和结构的分层多孔支架被认为是修复骨软骨组织的方法之一。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丁建东教授与实验室PI、上海华山医院陈世益教授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一步法连续构建双层多孔水凝胶支架,在没有负载外源性细胞或生长因子的情况下,成功地诱导骨软骨组织修复再生,并...
近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尹斓与解放军总医院骨研所的学者合作发布了关于外周神经修复的最新成果——一种新型完全降解的自供电神经修复导管。长截段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是再生医学领域的一个重大难题,即使通过目前最先进的显微手术进行修复,即采用自体神经移植移植,也无法使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全恢复,同时还会增加供体神经支配区的发病率。已经有研究表明电刺激对神经再生有促进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将电刺激...
近日,我校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沈明武、史向阳教授课题组在超声增强型肿瘤纳米诊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细胞膜包覆的、具有pH响应性的、超小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组装的团簇结构用于超声增强的肿瘤精准诊疗》“Ultrasound-enhancedprecision tumor theranostics using cell membrane-coated and pH-responsivenano...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王荣团队、中山大学付俊课题组和南昌大学刘东雷课题组共同研发了一种机械响应药物控释、抗菌抗污水凝胶用于皮肤伤口修复。以丙烯酰化Pluronic F127(F127DA)胶束作为大分子交联剂和活性药物载体,甲基丙烯酰乙基磺基甜菜碱作为单体,利用自由基聚合合成水凝胶(图1)。该水凝胶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组织粘合性(图2a-c)。由于聚两性离子材料的高亲水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郝永强教授作为第一及通讯作者于2020年11月在《Engineering》杂志(IF:6.495) “3D Printing Hip Prostheses Offer Accurate Reconstruction, Stable Fix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for Revision THA with Complex Ace...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中心杜学敏研究员团队与香港大学Anderson Ho Cheung Shum教授合作以Shape-adaptable biodevices for wearable and implantable applications为题,在国际高水平期刊Lab on a Chip(影响因子:6.77)上发表形状适应生物器件研究进展综述,并被选为当期的封面。该综...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以前封面在线发表西安交大在飞秒激光制备仿生抗凝血材料的研究成果——“A femtosecond Bessel laser for preparing anontoxic slippery liquid-infused porous surface(SLIPS) for improving the hemocompatibility ofNi...
缺氧是恶性实体肿瘤的典型特征之一。缺氧与肿瘤的血管生成、转移和耐药性密切相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郝永强教授研究团队针对恶性实体肿瘤易复发、对放化疗不敏感等制约临床疗效的关键“瓶颈”问题,自主研发了一种高释氧的纳米复合材料体系,为改善肿瘤的缺氧微环境并提高耐药性实体瘤的化疗疗效提供了一种崭新途径。
一种在强度、延展性和敏感性方面模仿人类皮肤的新材料,可以用来实时收集生物数据。这种电子皮肤可能在下一代假肢、个性化医疗、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理想的电子皮肤将模仿人类皮肤的许多自然功能,比如精确、实时地感知温度和触觉。”阿卜杜拉国王科学技术大学(KAUST)博士后蔡宜辰(音译)说。然而,要制造出既能执行如此精细的任务,又能承受日常生活磕碰和摩擦的具有适当弹性的电子产品是一项挑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