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形态学 作物生理学 作物遗传学 作物生态学 种子学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作物栽培学 作物耕作学 作物种质资源学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农艺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作物学相关记录283条 . 查询时间(4.815 秒)
水稻作为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茎秆的机械强度直接关系到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稳定性。然而,脆秆现象在水稻中普遍存在,限制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024年7月7日至9日,2024上海·长三角鲜食玉米新优品种展示大会在上海市奉贤区召开。来自长三角及周边地区150余人参加会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王世济研究员、王俊副研究员应邀参会。
2024年6月28日,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产业开发处陈仕平,微生物所副所长黄国昌和王洪秀博士赴万年县开展食用菌交流与调研工作,就食用菌不同季节种植品种开发及高值化利用、林下食用菌种植模式等进行洽谈。
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CR分区1区,中科院分区1区,IF=13.6)发表了题为“Polyvinyl chloride and polybutylene adipate microplastics affect peanut and rhizobium symbiosis by interfering with multip...
为进一步凝智聚力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工程”,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生态学会、广州市生态学学会等单位的科技工作者近期来到惠州市水坑村和黄洞村等地开展“促生态产业 创文旅品牌”生态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植株抗旱性在大豆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辽宁省位于我国北方春大豆生产区,阶段性干旱是影响辽宁大豆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占各种灾害总损失的70%。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大豆育种与栽培学科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民生科技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围绕大豆抗旱品种筛选,以及抗旱基因型大豆光合和产量响应干旱胁迫的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传统的基于表型和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已用于水稻育种改良,但其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研究和实施新的育种策略以提高水稻产量是遗传学家和育种家关注的热点,基因组选择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和方向。
2024年5月23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省市县领导、县乡镇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等70余人,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在当涂县建设的油菜万亩提单产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进行现场观摩交流和机械实收测产考评。本次测产专家组除了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专家外,还特别邀请了3位当地油菜种植大户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测产考评。2024年5月23日上午与会领导、专家和代表实地观摩了位于当涂县护河镇青山村、黄...
2024年5月13日-16日,国家科技特派团红原团牧草产业组专家、草业科技学院草地资源与生态系系主任刘琳教授、周冀琼副教授、马周文副教授和黄婷老师,与甘孜州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副主任陈冬明,深入红原县乡村开展科技帮扶工作。
2024年4月23日至24日,农业农村部GEF国家项目办公室、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组成专家组,对GEF6“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辽宁省大豆地方品种示范区和推广区进行调研。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宋书宏研究员、薛仁风研究员、陆娣助理研究员等专家受邀参与调研。
为落实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软质小麦新品种大面积丰产稳产综合技术集成与转化”,加强科企合作促进种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5月8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蚌埠市怀远县联合主办“软质小麦荃麦725现场观摩暨产销对接会”。副所长康艳,荃银高科副总经理夏献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古井贡酒粮食研究院副院长汪建来,阜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原主任邓坤,省...
2024年5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编辑技术中心鉴定了大豆关键基因GmNF-YC4,发现该基因的表达能够延迟大豆开花和成熟,该研究为适应长日照条件下的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
2024年5月3日,万建民院士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系统阐明了OsPRMT6a可以通过OsJAZ1精氨酸甲基化,增强茉莉酸信号转导,从而维持水稻小穗正常发育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与光合作用相关性状的关系,揭示了密植条件下调控玉米产量的光合生理机制,并提出了玉米耐密高产的理想株型,为玉米密植高产栽培及耐密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此外,该期刊还发表点评文章系统总结了该研究成果。
2024年4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办事处主任何中虎研究员,应邀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处李浩副处长致欢迎词并主持报告会,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所、科研处等80余名科研人员现场参会并做交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