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态系统生态学”相关记录731条 . 查询时间(3.154 秒)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泥炭地过去百年水文演变方面取得进展(图)
水文 气候 生态系统
2025/4/21
泥炭地土壤碳库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碳库,具有碳密度高、稳定维持极大的依赖于水淹厌氧环境等特点,全球变化及其诱发的水文环境多变造成泥炭地碳汇功能复杂多变,极易成为“碳炸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泥炭地水文环境演变的两个关键驱动因素,随着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新的人类世时代,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已经对泥炭地水文环境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厘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下长时序泥炭地水文环境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制,是...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在植被GPP估算时间尺度扩展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气候 循环 生态系统
2025/4/16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生态学指标,对于理解碳循环机制和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战略至关重要。尽管现有GPP研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进行了广泛分析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GPP模拟在不同时间尺度方面的不确定性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尤其是环境变量日内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亟需进一步量化。

沈阳生态所在北方多年冻土区植被变绿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气候 土壤 生态系统
2025/4/21
北方冻土区碳库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 50% 左右,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该区域土壤和植被通常被积雪覆盖超半年,但气候变暖使积雪呈减少趋势,这可能导致冬季土壤保温效应降低,从而抑制植被生产力,降低其碳汇功能。实际上,即使不考虑气候变暖,积雪覆盖的自然年际变化仍可以影响植被生长,但其影响和机制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在气候变化下,探明积雪变化对北方多年冻土区植被变绿的作用机制...

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破坏正威胁着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森林修复和重建被视为可以缓解森林面积衰退、修复受损森林生态系统,并维持其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已有大多数研究建议在造林项目中应考虑种植树木的物种丰富度和组成等信息。然而,种内遗传变异可能导致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在相同环境下表现不一致。先前基于草地的实验研究表明,种内遗传变异可以自然筛选出更适应于高物种丰富度环境中生长的后代。那...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张齐兵研究组在青藏高原林线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青藏高原 气候 数据 生态系统
2025/4/19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齐兵研究组结合样地调查和树轮数据,对青藏高原东部海拔4300~4520米的18个林线样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年际尺度、可回溯性的“邻域指数”(Neighbourhood Index)来定量评估邻树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林线树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竞争作用,并且这种竞争在1960至2009年间显著增强,与普遍认为高海拔区域树木之间存在促进性相互作用的观点...

已有控制实验研究表明,物种功能多样性和功能优势性共同影响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且随着时间推移,功能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逐渐增强。然而,在自然森林演替进程中,这两者对树木地上生物量的相对贡献尚不明确。

中国科学院迄今最古老层孔海绵化石发现(图)
气候 生态系统 骨骼
2025/4/13
层孔海绵是奥陶纪-泥盆纪标志性的浅海造礁动物之一,在礁构建中的作用、生态地位和地理分布方面类似于现代珊瑚。在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晚期,层孔海绵几乎同时融入热带至亚热带气候区的全球礁生态系统。由于受到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期间海洋生物多样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着礁生态系统从微生物主导向层孔海绵和珊瑚主导转变。然而,层孔海绵突然融入礁生态系统引发了一系列科学问题:最早的层孔海绵何时出现?它们如何获得矿化骨骼?...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井勇-地球科学进展: 面向碳中和的气候变化研究新方案(图)
张井勇 地球 气候 生态系统
2025/4/19
全球加速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频次增多、强度增强、极端化程度更剧烈,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社会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2025年3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关键气候变化指标再次达到创纪录水平,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全球平均温度超过工业革命前约1.55℃。气候变化风险危机日趋严峻,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面对人类社会迈向碳中和征程的新形势新需...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灌木多样性和乔木多样性对提升森林生产力同样重要(图)
生态系统 循环 资源
2025/3/27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增加树木多样性能够提升森林生产力。但大部分研究聚焦于乔木物种多样性,较少涉及森林的多层结构。其中,林下层容纳了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在养分循环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尽管灌木在森林中占有的生物量有限,但会和乔木共享或争夺资源。目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能否影响森林生产力,以及灌木的多样性效应是否和乔木多样性效应存...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刘晓娟研究员等揭示灌木多样性对提升森林生产力和乔木同等重要(图)
刘晓娟 森林 生态系统 循环
2025/4/19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增加树木多样性能显著提升森林生产力。但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乔木物种多样性,而较少涉及森林的多层结构。其中,林下层容纳了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在养分循环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尽管灌木在森林中占有的生物量有限,但仍然会和乔木共享或争夺资源。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能否影响森林生产力,以及灌木的多样性效应是否和乔木多样性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等-JGR: 夏季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的驱动因素及可预测性(图)
黄刚 预测 生态系统 资源
2025/4/19
自20世纪初以来,全球变暖趋势加剧,海洋吸收了超过90%的额外热量,导致海温持续上升。受此影响,海洋热浪变得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强度也显著增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沿海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作为全球重要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中心,西北太平洋为周边国家提供了关键的渔业资源,其生态健康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稳定和粮食安全。然而,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的驱动机制、变化特征及可预测性仍未得到充分解析,这不仅...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在中国城市非点源污染特征方面取得研究进展(图)
城市 污染 生态系统
2025/4/2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透水地表取代了自然地表,导致雨水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城市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影响水质和生态系统。道路径流和屋面径流是城市雨水径流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主要驱动力。道路和屋顶径流共同贡献了城市水体中75%的颗粒物负荷,使其成为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因素。并且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部尺度,缺乏大空间尺度的系统性评估。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在树木根系资源获取策略方面取得研究进展(图)
资源 森林 生态系统
2025/4/21
细根作为树木关键的养分吸收器官,其生理生态策略对林木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至关重要。一个典型森林群落通常由乔木、灌木、草本等多种生活型植物构成,其长期共存策略与地上地下资源获取策略在不同生活型之间产生的巨大差异密不可分。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树木地上部分,对根系功能性状及资源获取策略在多种生活型之间的差异缺少深入研究。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所在滨海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格局及驱动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动物 群落 生态系统
2025/4/21
大型底栖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类群,开展黄河三角洲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支撑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3月4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李宝泉研究团队系统评估了黄河三角洲潮间带与近岸浅海、不同潮汐区以及调水调沙背景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响应模式(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