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固体力学”相关记录254条 . 查询时间(1.956 秒)
2024年12月16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胡秀与合作老师张培震等人,在地学刊物JGR: Solid Earth(JCR: 3.9/Q1)发表了基于河流阶地变形解析祁连山东段断裂活动关联性与区域变形分配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目为Fault Interaction and Strain Partitioning Deduced From Deformed Fluvial Terrac...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发具有原位生物力学传感的小型磁性软机器人导管(图)
力学传感 机器 辐射 损伤
2024/12/26
小型磁性软机器人导管能够在人体复杂的血管系统中实现远程主动转向导航,并有效减少手术过程中对医生和患者的辐射暴露,因此在微创手术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现有的磁性导管由于缺乏原位生物力学力感知,在微创手术中容易导致组织损伤。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宁波材料所在氢键超分子液晶弹性体的可重编程驱动方面取得进展(图)
分子 弹性 高温
2024/12/3
在自然界中,许多生物体会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对自身结构进行重编程,以提高生存机会。液晶弹性体(LCE)因其优异的可编程性及快速、可逆的热致应变,成为可重编程驱动器材料的理想选择。受生物自我调节机制启发,研究人员开发了热辅助组装的LCE驱动器。然而,现有的可重编程LCE驱动器的编程过程通常需要在超过120°C的高温环境中进行,这可能导致对齐的液晶元在聚合物网络中松弛,从而削弱其形状变形性能,并限制其在...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发展出具有光固化3D打印成形能力的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图)
打印 高性能 弹性 材料
2024/11/23
聚氨酯弹性体是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高分子材料。通常,传统的聚氨酯弹性体加工方法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且模具制造复杂、成本高。当前,光固化3D打印技术具有快速成形、高精度和复杂结构制造能力,因而成为制造聚氨酯弹性体的理想方法。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合作研究系统揭示偏头痛患者的注意功能损伤(图)
系统 损伤 观测
2024/11/28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据统计,全球约有14%的人口深受其扰。已有研究发现,除了剧烈的头痛外,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和发作间期都表现出了注意缺陷等认知功能障碍。然而,这些认知功能障碍常常被忽视,未能得到有效关注和解决。
2024年11月15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孙向南团队在器件内弹道电子发射能谱原位探测金属-有机半导体界面能级对准方面取得新进展。该成果以In-device Ballistic-Electron-Emission Spectroscopy for Accurately in-situ Mapping Energy Level Alignment at Metal-Organic Semiconduc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光固化3D打印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研究获新进展(图)
3D打印 高性能 聚氨酯弹性
2024/11/15
聚氨酯弹性体是一类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其独特的软段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弹性和柔韧性,而硬段结构则赋予了其高的强度和耐磨性。这种相分离结构使性能各异的聚氨酯弹性体在汽车、医疗、电子和纺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的聚氨酯弹性体加工方法,如注塑和浇注,通常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且模具制造复杂、成本高。而光固化3D打印技术(Vat Photopolymerization 3D Printin...
中国科大研制具有动态电磁波吸收和热防护功能的弹性碳气凝胶(图)
电磁波 吸收 弹性
2024/12/4
电磁波污染和热损伤对精密仪器,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领域,构成了严重威胁。功能性气凝胶因其吸收电磁波和隔绝热量的特性,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解决方案。然而,优化这两种特性时常面临着一个以往研究中常常被忽略的矛盾:热防护效果与材料厚度呈正相关,而电磁波吸收只能在特定厚度下达到最佳效果(图1)。因此,目前的研究难以同时实现电磁波吸收效率和热防护效果的平衡。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在飞秒激光制备无涂层持久超疏水表面研究取得进展(图)
表面 纳米 结构
2024/11/9
金属表面超疏水在自清洁、防腐、减阻和防冰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由此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们多年的广泛关注,并已取得诸多研究和应用进展。然而,当前金属表面超疏水性能的实现大都仍依赖于传统的二元协同设计思想,即首先在材料表面制作微/纳米结构,然后再采用低表面能有机物进行修饰。毫无疑问,这种依靠粘附涂层的设计在实际腐蚀性环境(例如海水)中很容易遭受侵蚀性离子的渗透、导致涂层分解、疏松和剥落等风险,从而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埋底界面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钙钛矿 太阳能电池 界面
2024/11/22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203208、52325310、52272179、52303335)等资助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龚旗煌院士、朱瑞教授研究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埋底界面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协调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分子双边键强度(Harmonizing the bilateral bond strength of the interfacial molec...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光子力学显微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光子力学 损伤 纳米
2024/11/2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23A20481、62275010、52073006)等资助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王帆教授和钟晓岚教授团队联合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常凌乾教授团队,在光子力学显微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超分辨光子力学显微镜实现水溶液中亚飞牛弱力测量(Sub-femtonewton force sensing in solution by super-resolved ...
宁波材料所在降低高介电常数弹性体的介电损耗方面取得进展(图)
弹性 柔软
2024/11/9
高介电常数弹性体具有柔软、可拉伸、响应快和可靠性高等特点,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材料,可应用于人工肌肉、驱动、传感、信息处理和能量存储等领域。弹性体既能适应生物组织的应变,又能在人体运动过程中保持电气稳定性,因此特别适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前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前沿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弹性铁电材料与器件课题组报道了在 1 kHz 时介电常数高达 35.4(100 Hz 时介电常数高达 54....
2024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定向结晶化蚕丝蛋白电子神经界面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突破了传统蚕丝蛋白电子器件在水环境中易变形失效的限制,通过定向结晶物理改性技术调控蚕丝蛋白在湿润条件下的溶胀特性,结合微纳加工工艺制备了神经电子器件,成功实现了在体电生理稳定记录,并高灵敏地识别出癫痫疾病中的高频震荡波信号。相关研究成果以“Silk fi...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利用19F-MRI技术实现急性肺损伤的预警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图)
损伤 诊断 评估
2024/11/12
2024年10月16日,精密测量院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种工程化中性粒细胞携带全氟化碳纳米乳,利用19F-MRI技术实现了对急性肺损伤(ALI)的预警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为ALI疾病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2024年10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的最新成果“Identifying specific functional roles for senescence across cell types”。该研究基于双同源重组酶系统建立了体内细胞衰老的谱系示踪及功能研究技术,系统探讨了肝脏损伤和修复过程中不同细胞类型衰老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