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工程学 >>>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相关记录351条 . 查询时间(3.174 秒)
2024年6月3日,珠江水产研究所渔业环境保护与修复创新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科院环境一区,IF2022=9.8)在线发表了题为“A systematic toxicologic study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on aquatic organisms via food-web ...
纳塑料(nanoplastics,NPs)污染是全球热点环境问题之一,其对健康的危害备受关注。研究表明,肝脏是生物体积聚NPs的主要靶器官之一。然而,NPs损伤肝脏的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仍不明确,且NPs诱导肝损伤的可逆性研究也较为匮乏。
气候变暖和大气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趋势,城市交通部门成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排放的最重要部门之一。1990到2021年,交通部门的CO-2排放年均上升1.7%,上升率超过其他部门,此外,交通尾气排放的PM2.5和O3与2015年全球约780万年生命损失有关。因此,协同减少城市交通部门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减缓气候变化和提升空气质量有重要意义。 
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微塑料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已经野外调查实验中证实。研究表明,老化后的微塑料上可以吸附更高浓度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暴露在环境中的微塑料在老化过程中极易被微生物定殖,进而形成生物膜。微塑料上定殖的生物膜会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进一步改变微塑料对其他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微塑料生物膜上还可能富集病原微生物与抗性基因,从而导致微塑料生态风险的增加。然而,目前有关生物膜对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相互...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利顶团队通过对已有文献数据整理和进一步的分析,以不同的常规施氮量为基础,用百分比的形式确定蔬菜生产的减量施氮。研究成果为制定区域减氮计划提供合理依据,帮助缓解蔬菜高产与氮流失之间的矛盾。该成果以“Determining optimal range of reduction rates for nitrogen fertilization based on respon...
基于改善土壤温度、保持水分和促进植物生长的能力,塑料地膜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塑料地膜可被降解为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MPs)并长期储留在水稻土中。MPs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疏水性和较长的持久性。MPs被认为是重金属的有效载体,具有改变重金属分布模式和生物利用度的潜力。有研究表明MPs可提高锰、铜、铅、铬和铁的生物利用度,但针对价态更为复杂且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类金属砷(As)的研究则有...
2023年来,世界不同地区灰霾频发,大气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以及汞和铅是气溶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灰霾形成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重大。目前,关于灰霾中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汞和铅的来源及其形成和迁移转化过程仍然不明确。因此,厘清气溶胶中不同成分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机理,对治理和改善大气环境十分必要。郭庆军研究团队利用多硫同位素、氮同位素、汞同位素和铅同位素研究了京津冀地区不同污染...
我国东部超大城市和城市群的重霾污染形成过程中气溶胶与边界层的相互反馈作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我国北方蒙古高原地区,海拔高,地表裸露,边界层的热动力结构与中东部有较大差异;研究量化不同地理气候区域气溶胶与边界层相互反馈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通用环境工程团队(GEE)联合甘肃科技投资集团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发展有限公司以“云式”除尘技术为基础,结合数值孪生,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形成适用于铅锌冶炼行业烟化炉尾气超低排放“多级云雾发生器强化异质凝并云式除尘技术”。该工艺中“一级云雾发生器”可实现烟气迅速降温,提高水汽湿度,促使大部分颗粒核化长大;“二级云雾发生器”进一步补充水汽,提高饱和蒸汽压,保证小颗粒核化所需的临界水汽...
2023年9月14日,环保部、发改委、财政部、交通部、质检总局、能源局六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以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为主要控制对象,推进VOCs与氮氧化物协同减排。
市政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的产物,具有“污染”和“资源”双重属性,而好氧堆肥则是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由于污泥中氮含量较高,在堆肥过程中尤其是高温期会产生大量NH3逸出堆体,造成严重的臭气污染和堆肥产品的氮素损失,这已成为污泥堆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当前通常采用生物炭、沸石等进行吸附以及采用氮转化微生物进行生物强化。此外,近年来采用高分子半透膜覆盖堆体的气流膜堆肥技术...
2023年来,为减轻大气污染和改善空气质量,我国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措施,大气活性氮排放量也出现显著下降。我国亚热带地区是大气活性氮排放和沉降的热点区域,在大气中活性氮排放量减少的背景下,准确量化大气活性氮干湿沉降量的变化十分重要。
雨水水化学是示踪人为输入对空气质量影响的关键途径之一。西安市位于黄土高原的南部,特殊的地形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大气污染。近些年来,西安市实行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控措施。在此情况下,雨水化学特征如何、有何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是什么尚不清楚。为此,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研究团队的肖军研究员通过西安市2018-2019年雨水的离子和氢氧同位素(δ18O、δD)分析,揭示了其水化学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空气污染的形成一般是人为排放、不利天气过程以及外源贡献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地区的空气质量不仅受控于本地排放,还受到周边区域污染物传输影响。以往关于污染物的区域输送研究多关注我国华北以及京津冀的污染物区域输送贡献。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空气质量也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在春秋季节存在明显的臭氧(O3)污染问题,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对东南沿海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贡献却还未有定量。
随着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雾霾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冬季。研究表明,水汽是雾霾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气溶胶吸湿增长不仅可以降低大气能见度,还可以通过液相以及非均相反应促进二次气溶胶生成。观测以及模式的研究都发现伴随雾霾的发生,相对湿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因此,雾霾发生时常常伴随湿润的空气,亦或是湿润的空气促进了雾霾的发生发展。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深入分析雾霾期间水汽的来源,伴随着人为排放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