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海洋化学”相关记录68条 . 查询时间(2.585 秒)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材料腐蚀试验站正式建成(图)
材料腐蚀 腐蚀试验 试验站
2023/2/15
2023年1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团队首次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国家——斯里兰卡建立材料腐蚀试验站,站点分别设立在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的马塔拉基地和康提基地,这是我国在南亚建立的首批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旨在研究在南亚严酷热带气候环境下材料的失效与防护问题,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大工程设施的材料选择和寿命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硫酸盐对热液体系中稀土元素迁移富集的机制(图)
硫酸盐 热液体系 稀土元素 迁移富集
2021/8/19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实验室周义明研究员与博士后万野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Role of sulfate in the transport and enrichment of REE in hydrothermal systems”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硫酸盐对热液中稀土元素迁移与富集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课题组刘鹤研究员联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Kurt Konhauser教授以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全球大陆火山岩的平均镍(Ni)含量变化开展研究,指出陆地火山作用是控制地质历史时期海水Ni丰度演化和大气中甲烷含量变化的直接因素,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蚀变洋壳钾同位素组成及钾元素循环方面获得新进展(图)
蚀变洋壳 钾 同位素 循环
2021/8/1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孙卫东研究团队与张国良研究团队合作,系统分析了来自大洋钻探329航次U1365和U1368钻孔的洋壳玄武岩和典型的大洋俯冲带榴辉岩的钾(K)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结果有效地约束了低温洋壳蚀变过程中的K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并揭示了其对俯冲带和全球K元素循环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在我国边缘海有机碳循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中国海洋大学 边缘海 有机碳 循环
2021/8/11
近期,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以下简称海化重点实验室)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团队在我国边缘海有机碳循环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宋金明团队在国际地学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地球物理学研究》)在线发表“Evaluation of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reactivity and burial in the eastern China marginal seas(中国东部边缘海沉积有机碳活...
2020年12月22日上午,2019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召开,表彰了为青岛市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荣获最高奖,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为李华军颁奖并发表讲话,青岛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赵豪志主持会议。李华军院士是学校“十三五”以来唯一一位、也是继文圣常、麦康森、吴立新院士之后学校第四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学校...
埃迪卡拉纪(~635-551 Ma)大尺度的碳同位素漂移(CIE)暗示海洋内部异常的碳循环。全球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移(Shuram NCIE),与海洋氧化和大型生物的繁盛相耦合。有关Shuram NCIE出现的机制存在两个争论:1)深海大型溶解有机碳(DOC)储库的重新矿化;2)成岩作用。另一个全球性的CIE被记录在埃迪卡拉纪早期的帽碳酸盐岩中,陆地火山喷发、海底甲烷渗漏和缺氧深水上涌三种机制都可...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林田教授研究团队题为“Particulate and Dissolved Black Carbon in Coastal China Seas: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Dynamics,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的研究论文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评述分子对接筛选技术在研究和发现海洋药物方面的进展(图)
分子对接 筛选技术 海洋药物
2020/11/19
海洋药物的应用由来已久,并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在已获FDA批准的海洋药物中,蛋白-配体的相互作用,如阿糖胞苷-DNA聚合酶、腺苷环化酶和川芎嗪-微管蛋白复合物是其发挥功效的重要作用机制。然而,海洋药用资源中由于成分复杂、靶点各异,其发挥生物活性的化学基础和作用机制仍然难以揭示,对海洋药物的发现和研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而需要采用新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更系统深入研究。分子对接(Molecula...
海表二氧化碳分压和pH的高频时间序列全自动观测 -- 揭示台风对近岸水体碳源汇格局与酸化的影响机制
海表 二氧化碳 全自动观测 台风 水体碳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2020/11/12
2020年10月26日,国际海洋学领域顶级期刊《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中科院SCI一区top) 在线刊登了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海洋酸化课题组吴瀛旭助理研究员(第一作者)与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戴民汉院士、郭香会副教授(通讯作者)等人共同撰写的论文《High-frequency time-series auto...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郭跃伟课题组合作发表海洋软珊瑚中特征次生代谢产物Eunicellane型二萜化合物研究进展综述(图)
海洋软珊瑚 特征次生 代谢产物 Eunicellane型 二萜化合物
2020/11/17
上海药物所郭跃伟团队长期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学者合作,在中国南海无脊椎动物化学、化学生态学及生物活性/成药性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近日,郭跃伟课题组与德国波恩大学Dickschat课题组合作,在天然产物领域权威综述性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IF=12.000)上发表了题为Diving into the World of Marine 2,11-Cycliz...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TO研究团队利用BGC-Argo浮标揭示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区中尺度涡旋的生态影响(图)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BGC-Argo浮标 北太平洋 副热带 流涡区 中涡旋生态
2020/10/20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修鹏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数据揭示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区(NPSG)中尺度涡旋对浮游植物、颗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
2020年10月7日,国际权威综合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旭晨教授课题组碳循环最新研究成果“Dissolved black carbon is not likely a significant refractory organic carbon pool in rivers and oce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