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性科学 肿瘤学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药学 中医学与中药学 生物医学工程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医学相关记录29028条 . 查询时间(2.279 秒)
刘超 教授, 主任医师, 研究员,擅长肝门部胆管癌、肝移植、巨大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系统先天性畸形、门静脉高压症、急慢性胰腺炎等肝胆胰疾患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复杂肝胆胰手术和肝移植手术。
光固化3D打印技术广泛应用在制造、医疗、能源、生物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然而,光固化树脂在打印过程中的结构收缩和翘曲现象限制了其在高精度领域的应用。目前商用3D打印光敏树脂结构的体积收缩率高达10%,尺寸偏差超过0.1%。因此,开发一种简单、高效且通用的策略来提高光固化3D打印的精度和结构保真度,是该领域的关键挑战。
“该发现不仅突破了传统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志物的局限性,还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此外,这些新发现的生物标志物不仅限于脑脊液研究,还可能在血液检测中展现出同样的诊断潜力。”
2024年7月8日傍晚,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高考综合评价批次录取查询通道,“录取结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方向)”字样进入眼帘,陈如月长舒了一口气,为了学医重新踏入高考考场,近六年的努力,近一年的高考冲刺,终于在这一刻梦想成真!
2024年7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研发中心研究员郭跃伟/李序文团队联合代谢疾病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佳团队,对海洋软珊瑚中典型西松烷二萜类分子进行了定向挖掘和系统构效关系分析,并对抗炎机制和体内抗溃疡性结肠炎(UC)药效评价做了深入研究,充分展示了海洋天然产物—西松烷内酯可作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的候选分子。相关研究发表于《药物化学期刊》,并被选为补充封面文章。
2024年8月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研究团队在《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为开发治疗多巴胺转运蛋白(dopamine transporter,DAT)相关精神疾病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信息。
我们结合了行为数据和多模态MRI的最好的模型准确率是83%,比人的判断稍微好一点。我们实验中临床医生的正确诊断率为75%,他们是很普通的医生。如果是超级医学专家,目前模型要赶超他们还非常困难。人类专家的先验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十分重要。”
因为临床上意外发现氯胺酮具有快速抗抑郁效果,让科学家看到了研发高效抗抑郁药物的希望。而氯胺酮的“前半生”是麻醉剂或毒品“K粉”,它带给人类最大的挑战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氯胺酮抗抑郁的核心机制。
2024年7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杨伟波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健课题组、浙江大学教授徐晓军课题组合作,实现了一类大环磺酰胺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并从中发现了靶向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的抗帕金森病(PD)先导化合物,为PD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医学界正致力于揭示环状RNA在生物学中的复杂性,这一研究有望带领人们迎接癌症诊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发表在世界顶级癌症期刊之一《自然评论·癌症》上的一项新研究预测,在未来5—10年内,环状RNA在改善癌症治疗和患者预后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4年8月7日消息,该院消化内科程斌教授团队开发了一款针对胰腺肿瘤诊断的多模态AI模型,可基于患者的临床信息与超声内镜图片,对胰腺占位作出诊断。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JAMA Network Open》。
224年6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陆舜教授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影响因子:158.5)发表,引领全球Ⅲ期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新热潮。陆舜是该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2024年8月7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团队与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张清炯团队,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发表了题为《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线粒体转移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神经祖细胞中恢复线粒体DNA和功能》(MSC-Mediated Mitochondrial Transfer Restores Mitochondrial...
2024年8月2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逸平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Establishment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single blastomere-derived cell lines from zebrafish”。该研究...
近年来,将药物和功能细胞进行偶联成为一种新兴药物形态。日前,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教授顾臻和研究员王金强等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发表综述论文,将这类形态的药物定义为细胞偶联药物。论文总结了细胞偶联药物的设计策略、偶联技术及其在治疗癌症、免疫疾病等病症中的应用情况,并讨论了细胞偶联药物在临床转化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