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相关记录913条 . 查询时间(3.109 秒)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基于卫星遥感观测重构水下三维流场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卫星 遥感 观测 三维
2024/12/15
2024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徐永生团队在基于卫星观测重构水下三维流场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新一代催化剂应用在运载火箭上(图)
催化剂 应用 火箭
2024/12/9
2024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王晓东研究员和张涛院士团队研制的新型催化剂成功应用在朱雀二号改进型运载火箭上。
与传统铱基催化剂不同,研究团队潜心攻关近二十年,发展了新一代低成本钌基催化剂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与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了关键单机应用在运载火箭上的云鹊辅助动力系统中。
2024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陈劲松研究员、王靖雯助理研究员,联合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UPM)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在期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上发表了题为“Field-scale evaluation of a satellite-based terrestri...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捕捉长弱复杂信号取得进展(图)
空间 引力 探测
2024/12/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最近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信号识别领域取得突破。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创新方法,可高效探测和分析空间引力波探测器中的极端质量比旋近(EMRIs)信号。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中国科学(英文版):物理、力学和天文学》(SCIENCECHINA: 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上,可为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与数据分析提供重要参...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科研人员提出一种结合深度学习框架和物理信息的日冕物质抛射到达时间预测模型(图)
物理信息 预测 模型 卫星
2024/11/29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日冕物质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大规模抛出太阳的一种现象,是太阳大气中最剧烈的爆发活动之一。CME携带着巨大的质量和磁通量,速度可达每秒几千公里。通常,CME从太阳传播到地球需要2-4天。到达地球后,由CME引发的地磁暴可能会影响航空安全、卫星操作、无线电通信、电力传输以及许多其他高科技活动或设施。因此,需要可靠的预测和早期预警,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减少潜在损失。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研制的多种关键涂层与材料应用于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图)
材料 应用 飞船 火箭
2024/11/24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5日23时13分,搭载天舟八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10种涂层与材料成功应用于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研制的高温材料实验柜材料样品单元和无容器实验柜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揭示热浪期间东边界上升流系统浮游植物变化特征与机制(图)
系统 植物 卫星 遥感
2024/11/9
2024年11月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詹海刚和副研究员何庆友团队,联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研究员Ming Feng,在海洋热浪期间全球东边界上升流系统浮游植物变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educed and smaller phytoplankton during marine heatwaves in eastern boundary upwelling syste...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在基于空芯光纤的气体非线性光学研究方面获进展
气体 非线性光学 探测
2024/10/22
空芯光纤具有高损伤阈值、宽带传输窗口、色散和非线性可调控等优点,为超快激光与气体介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理想平台。基于这一平台的少周期脉冲压缩、孤子-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超连续谱产生及紫外飞秒激光产生技术,在超快电子产生与调控、超快光谱学研究、燃烧诊断动力学探测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2024年10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基于空芯光纤的气体非线性光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室温工作范德华异质结中波红外探测器线阵取得重要进展(图)
红外探测器 航天遥感 天文
2024/10/12
高性能中波红外光电探测技术通常以无源被动的模式进行全天时工作,兼具远距离探测、抗干扰性和强穿透能力,在航天遥感、天文探测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4年来,新型范德华异质结BP/MoS2中波红外单元器件已被验证具备室温工作和高灵敏度兼顾的红外探测能力,有望推动红外光电装备小型化、轻量化,但是更具应用价值的阵列化器件鲜有报道。究其原因,目前这种基于新型范德华材料的异质结探测器通常是通过机械...
中科院上海分院猕猴额叶皮层对空间序列信息的工作记忆编程(图)
空间 信息 编程
2024/10/11
2024年9月27日,《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题为《猕猴额叶皮层对空间序列信息的工作记忆编程》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王立平研究组完成。通过训练猕猴在工作记忆中完成对空间序列的排序任务,发现了猕猴群体额叶神经元对时序记忆操作的表征与运行计算机制。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大连化物所凝胶绿色推进技术助力“SATech-01”卫星成功升轨(图)
卫星 数据
2024/10/11
2024年9月20日,大连化物所绿色动力系统飞行项目联合团队王晓东研究员、陈文武研究员等自主研制的凝胶HAN推进技术,成功执行了“SATech-01”卫星升轨任务,实现了凝胶绿色推进技术的在轨工作。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凝胶绿色推进技术助力“SATech-01”卫星成功升轨(图)
卫星 动力系统 数据
2024/9/22
2024年9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绿色动力系统飞行项目联合团队王晓东研究员、陈文武研究员等自主研制的凝胶HAN推进技术,成功执行了“SATech-01”卫星升轨任务,实现了凝胶绿色推进技术的在轨工作。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发现位于黑洞质量间隙的小质量黑洞(图)
黑洞质量 卫星 天文学 X射线
2024/9/12
2024年9月10日,《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和副研究员王松、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冯发波联合主导完成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与欧洲航天局盖亚(Gaia)卫星的数据,运用视向速度方法和天体测量方法,在双星系统中发现了一颗位于黑洞质量间隙的小质量黑洞。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牵头组织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西北综合实验场“星空地”一体化综合性实验(图)
观测 卫星 光学
2024/9/20
2024年8月12-25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作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陆地观测卫星共性应用支撑平台项目(空基项目)牵头单位,在空基西北综合实验场-巴彦淖尔实验基地,组织实施“星空地”一体化综合性实验。该实验是由空天院牵头建设的空基综合实验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在致密核物质性质理论研究方面获进展
结构 探测 天文观测
2024/8/20
2024年8月19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中心研究员雍高产在核物质相结构与中子星“超子谜团”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快报B》(Physics Letters B)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