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临床医学”相关记录11368条 . 查询时间(5.383 秒)
我国专家全球首提“证据污染”理论,修改循证规则
证据污染 规则 肝胆外科
2025/5/20
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循证医学证据是国际公认的制定临床诊疗指南的权威依据。记者2025年5月10日获悉,来自国内外10多家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历时2年研究,首创“证据污染”方法学理论,明确证据污染机制。专家们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循证医学证据污染链”,有望重塑诊疗指南决策生态链。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多耐-高毒肺炎克雷伯氏菌形成新机制(图)
感染 疾病 遗传
2025/5/20
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能够引发肺炎、血流感染等多种疾病。2025年来,碳青霉烯耐药(CRKP)和高毒力(hvKP)菌株导致的感染不断增加,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更严峻的是,这两类菌株特征正在融合,形成同时具备高毒力与多重耐药性的CR-hvKP。它们的融合与质粒的水平转移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晰。

科学家揭秘暴发性心肌炎背后机制及其潜在疗法(图)
暴发性心肌炎 病毒 心脏
2025/5/15
你是否经常熬夜?是否在感冒时也坚持工作或学习?如果仍然不好好休息,继续熬夜加班或剧烈运动,可能会引发心脏的“免疫风暴”——暴发性心肌炎,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这种疾病来势汹汹,死亡率高达50%以上。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病逝,享年64岁(图)
创面修复学 烧伤 瑞金医院
2025/5/20
据《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讣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主任、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原所长,《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常务编辑委员,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2日13时05分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64岁。

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邢红:只为肿瘤患者脸上露出笑容(图)
南丁格尔奖 肿瘤 护理事业
2025/5/20
2025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上海市红十字会方面当日披露,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红十字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护师邢红荣获第50届南丁格尔奖。南丁格尔奖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表彰在护理事业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的最高荣誉奖。

为进一步加速提升普外科急诊综合救治能力,2025年3月21日下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顺利举办急诊外科成立十周年总结暨发展规划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对标国内外先进,总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期全面改善和提升急诊外科的诊疗效率,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和科研创新能力。医院领导、外科骨干、护士长、部分职能部门和相关临床科室、急诊外科全体医师等数十人共同参加本次会议。
多学科协作,助力产妇重焕“心”生
心肌病 心脏 产妇
2025/5/9
钟南山:通过规范化治疗 大部分哮喘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哮喘 生活质量 呼吸医学中心
2025/5/20
2025年5月6日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视频致辞强调,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通过定期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中国医药指南》就涉宫颈癌等论文出现男性病例致歉:辞退涉事编辑
宫颈癌 中国医药指南 妇科
2025/5/20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多篇妇科论文及文献中出现“男性病例”一事,其中两篇涉及文献均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期刊,如宫颈癌、高危产妇等论文中出现多个男性病例。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学术不端的声明》,称对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并制定了整改措施。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论文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院方:正在调查(图)
子宫肌瘤 良性肿瘤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2025/5/20
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在网上被广泛议论。该论文中称“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男性会患子宫肌瘤吗?该论文被指“过于离谱”。

岳伟华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卸任(图)
精神 心理疾病 临床医学
2025/5/20
2025年4月30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召开新一届行政班子任命宣布会。会上宣布任命岳伟华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院长(所长)、党委委员、副书记。

91岁医学翻译泰斗王贤才逝世(图)
医学翻译 卫生部 医学翻译特别奖
2025/5/20
九三学社优秀社员,我国著名医学翻译家、教授、主任医师王贤才先生,于2025年5月1日晚8时在南昌逝世,享年91岁。

一个直径仅1.5厘米的颅骨钻孔让张先生(化姓)免遭开颅之苦,引流监测导管在神经内镜的精准引导下探入血肿腔——随着暗红色血液缓缓抽出,急剧升高的颅内压迅速得到缓解。这台急性硬膜下血肿内镜微创引流手术,标志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颅脑创伤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以“钥匙孔”级创伤为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高危患者开辟了生命通道。

预测冠心病发病几率,AI“神助力”(图)
冠心病 冠脉CTA 人工智能
2025/5/20
2025年4月29日,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联影智能的一项研究开发并验证一款可自动量化心肌血流状况的CT心肌灌注成像深度学习模型,辅助医生准确诊断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其衍生的缺血心肌体积百分比指数可作为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以下简称MACE)发生概率的重要参考,能帮助医生预判患者发病几率,进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相关论文发表于Rad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