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 环境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环境物理学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1.884 秒)
甲烷干重整(DRM)可以将两种温室气体(CH4和CO2)转化为合成有价值化学产品的合成气(H2和CO),兼具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多种催化技术中,光热协同催化DRM是在没有外部加热的情况下通过聚焦的光源驱动反应,它将光催化的低能耗或零能耗与热催化的高催化效率结合,是一种有效的策略。DRM过程是一个强吸热过程,通常需要在较高反应温度下有效进行。催化剂在DRM反应过程中容易发生烧结或者积炭从而导致催化...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近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刘文清院士带领环境光学团队编写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环境光学与技术》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展现了刘文清院士团队在当前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的若干前沿进展中积累总结,以及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及其应用方面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蔡澎研究团队通过模拟50Hz, 3mT极低频电磁环境,将秀丽隐杆线虫连续多代暴露于极低频电磁场环境中直至第15代,围绕各代线虫形态、ATP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变化,开展长期极低频电磁场对线虫形态及能量代谢的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多代暴露于极低频电磁场线虫体长会增加,说明极低频电磁场可能对线虫生长发育过程有一定影响,长期处在极低频电磁场环境中线虫体内的ATP合成代谢增强,同时抗...
山区小流域山洪泥石流精细化预报涉及降雨-入渗-汇流-坡面、沟道物源起动-运动演进与成灾等多物理过程耦合、时空关联和学科交叉,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何思明研究员团队针对这一问题取得重要进展。 在中科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灾害精细化数值预报”支持下,该团队刘威博士以汶川地震灾区红椿沟“8.14”泥石流为例,基于小流域山...
在11月27日召开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8届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研究员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TWAS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阿布杜斯.萨拉姆(Abdus Salam)教授发起的国际科学组织,成立于1983年,总部设在意大利里雅斯特(Trieste)国际理论物理中心。TWAS的院士从发展中国家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外籍院士从发达国家的著名...
2018年11月5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公布了2018年度全国高校“杰出·百佳·优秀科技期刊”评选结果。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编辑出版的《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被评为“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近年来,科技期刊社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以创建“名刊强社”为目标,认真谋划发展蓝图,实施“期...
2018年7月6日上午,我校承担的“十二五”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基于物理模型的复杂场景动态演化技术”课题在海创科技交流中心召开了验收评审会。科技部高技术中心信息处处长傅耀威,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张艳宁,我校副校长王小勇、课题负责人航海学院尹勇出席评审会。会议由科技部高技术中心信息处项目主管谈儒云主持。链接:“基于物理模型的复杂场景动态演化技术”课题针对安全生产中对灾害、重大工程、突发事件等...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何思明团队针对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以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为研究对象,根据灾害链动力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遵循的物理法则差异,创新性地将灾害链划分为3个阶段,并分别构建各自的物理模型和高效算法,通过各阶段之间动态数据传输与融合形成对灾害链全过程的计算模拟与动态分析评价。该团队以2000年易贡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为案例,实现了灾害链的全过程模拟与成灾过程再现...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亚洲风尘循环的过程、机制和环境效应”(项目编号:2016YFA0601900)2017年度学术交流会日前在陕北榆林举行。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所、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中科院地球环境所等单位的课题成员和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此次交流会。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在固液可逆相变原子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In situ study on atomic mechanism of melting and freezing of single bismuth nanoparticles”为题发表在2月13日刊出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据悉,这是新疆地...
2016年8月31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国际部部长秋叶正嗣、国际部主管刘紫园、RIKEN驻北京代表处所长油谷泰明和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陈海涛等一行四人访问地球环境研究所。地环所气溶胶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树轮室等相关人员参加了座谈。
中科院地化所冯新斌团队,以贵州省万山汞矿区不同污染类型(土法炼汞区和废弃汞矿区)的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对汞矿区水稻田各介质中汞的分布特征、主要来源及污染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环境污染》《生物地球科学》。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颜昌宙团队,对水和沉积相中砷形态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相关水体理化参数等开展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富营养化对湖泊环境中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成果近日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
陶澍应学校邀请,2016年5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教授来校作报告,这是我校学术交流年活动的第13场院士报告会,也是首场中国科学院院士报告会。王继成副校长主持报告会。
在近日揭晓的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结果中,我校4项课题获立项,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并居榜首。 经济学院冼国明教授负责的“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两大开放战略的协调机制与政策研究”、周京奎教授负责的“京津冀交通、环境及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创新研究”,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谭融教授负责的“非西方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研究”、赵龙跃教授负责的“全球治理机制与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战略研究”等4项课题中...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