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 环境气象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环境气象学相关记录141条 . 查询时间(4.127 秒)
2022年全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酷暑,这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的高温热浪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高温热浪事件对全球冰川消融产生了巨大影响。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乌源1号冰川”)是中国观测时间最长、观测最为连续的冰川。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持续观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记录了这次高温事件对中国冰川物质损失,揭示了高温热浪事件对山地冰川消...
近日,茂名石化全链条节水减排的案例,给人深刻启发。每逢大雨来临,各作业区把洁净雨水引流进入集水池,过滤处理后送到循环水系统作为补充水,前10个月回收利用雨水36.42万吨。巧借天机进行开源节流,在企业生产中大有可为。
火星探测是当前国家高技术科技竞争力的标志,世界航天强国均研制火星大气模式为登陆选址、科学探测提供气象环境保障。然而,我国此前尚无自主研发的火星大气模式。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火星研究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大气模式动力框架,拓展其应用领域到火星大气。在此基础上,引进并耦合了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火星物理过程,构建了新一代火星大气模式Global Open Planetary atmosph...
2023年4月26日,由江西省生态学会推出的“赣鄱生态大讲堂”第二讲在江西省气象局开讲。讲堂邀请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二级教授、首席科技传播专家王让会做专题报告。王让会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估”为题,从全球变化及其研究背景、生态气象学的基本特征、生态气象研究原理方法、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应用、生态气象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系统回顾了气象在生态领域取得的成就,全面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新目标新要...
2023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次季节-季节(S2S)预测团队负责人包庆研究员赴大连市气象局调研北极航道气象保障工作,参与交流专家包括大连气象台台长李燕正研高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任宏利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杨静教授,大连海事大学简俊副教授、刘东昂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吴晓飞博士和中山大学李雪薇博士等。
2022年5月25日下午,全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行动——“减污降碳公益大讲堂”第三期直播活动开播,本次直播活动由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江苏省科协科普服务中心联合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碳达峰碳中和科创联盟共同承办。本次活动邀请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兆忠为讲座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普部陈永梅主任开场致辞,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综合部张晨...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黄筱雯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国际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论文。该论文题为“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hourly extreme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介绍了城市化对中国小时极端降水影响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记者10日从青海省气象局获悉,由青海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和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担的《黄河上游河曲地区人工增雨作业》项目日前经专家评审,顺利通过验收。
2021年11月10-11日,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斯里兰卡政府高级名誉顾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前副主席Mohan Munasinghe教授受邀线上做客“南开大学第四届‘全球公能’国际组织青年人才训练营”,为南开大学师生带来了两场精彩生动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经济学与气候变化”专题讲座。
江淮地区季风降水变化引起的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探究江淮地区季风降水的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对于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旱涝灾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气象观测开始时间晚,该地区降水的长期演变历史仍不清楚,限制了对较长时间尺度降水驱动机制的探讨。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郑春苗团队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Sujong Jeong团队合作,以“极端气温对中国茶叶生产影响(Effects of extreme temperature on China's tea production)”为题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结合多源数据和数值模型,揭示...
全球温室气体(GHGs)排放持续增长,引发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应对和解决全球变暖问题,首先需要厘清全球GHGs的主要源汇途径。在传统全球碳循环研究中,河流生态系统仅作为陆地碳库通往海洋碳库的一个传输通道,加之总面积相对较小,一般不纳入碳源或碳汇估算过程。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河流底泥中储存了大量高浓度有机碳,使其具有巨大的GHGs排放潜力;迄今为止,科研人员对全球河流GH...
土地利用,景观变化能够显著影响局地和区域气候,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景观设计是应对当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本文以“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WRF、气候变化”等为关键词,系统地搜集和筛选了全球246篇相关文献,分章节逐一综述了城市化、森林变化、农业发展、草地恢复与土壤退化、湖面萎缩和水坝修筑等重要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对局地和区域气候的影响,探讨了其生物物理互馈路径与机制。研...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访问助理教授叶斌在环境可持续发展顶级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上以“Research o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risk at an urban scale: Review of recent progress and outlook of...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团队在构建青藏高原区域尺度亚高山针叶林树木年轮数据库的基础上,基于树木年轮反演古气候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南部过去400年来的温度变化。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