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 环境毒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环境毒理学相关记录70条 . 查询时间(1.531 秒)
2024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思金研究员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颗粒物的肺内和肺外毒性机制”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24年第6期。
随着塑料制品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全球关注。塑料生产过程中会存在大量添加剂的使用,这些添加剂本身的毒性效应使其成为塑料生态风险的重要组成。了解塑料中添加剂的环境行为是评估其生态风险的前提条件,而在真实环境中,塑料中添加剂的环境行为除了被各种理化参数控制外,还可能受到生物活动的影响。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吴辰熙团队的一项研究,从塑料...
2023年12月19日上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尹大强教授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毒理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23年第28期。
新溴代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DBDPE)已在多种环境及生物介质中广泛检出。现有证据表明,DBDPE可能对野生动物及人类肝脏组织造成直接暴露风险。当前对DBDPE肝脏毒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代谢功能的影响,而对肝脏早期发育及修复再生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认识存在较大空白。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环境毒理学学科组与鱼类生态与资源保护学科组合作,以肝脏特异标记的转基因斑马鱼Tg (fabp10...
2023年10月27日,香港理工大学李铭源教授,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基于基因组测序及模式生物斑马鱼对环境检测及天然药物发现的研究》的学术报告。该讲座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23年第22期。
应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邀请,2023年8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研究员和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来我院交流访问并作学术报告。黄德军副院长主持会议,暑期在校的学院部分教授、青年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等80余人参与了交流。
近日,生命学院硕士研究生潘澄薇在环境科学领域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IF= 8.3,JCR Q1)发表题为“Extreme environments and human health: From 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s to immune cells”的综述性文章,通讯作者为杨慧教授和张盼博士。极端环境对人体免疫系统影响及其生物学机...
2023年5月30日,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于云江,同济大学教授戴晓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曹宏斌等生态环保领域的多位专家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抗生素在人类疾病治疗和畜禽养殖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近年来,在环境中检出抗生素的报道不断引起重视。抗生素除了自身具有的生态毒性风险外,其更重要的危害在于作为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选择压力,会加速细菌抗性基因突变和抗性基因水平转移。世界卫生组织已将ARGs作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2022年,国家《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和《江西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先后出台,标志着新...
南昌大学流域碳中和高端论坛第四期。报告题目:重点行业场地土壤污染物人体暴露组学研究--安太成教授。报告题目:生物气溶胶暴露致人呼吸道损伤机制--李桂英教授。
近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朱永官院士团队在环境中致病菌毒力基因高通量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VFG-Chip: A high-throughput qPCR microarray for profiling virulence factor genes from the environment”为题发表于环境领域主流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
邻苯二甲酸酯(PAEs)作为一类典型塑化剂,根据其化学结构不同,被添加到不同的日常塑料制品以及个人护理品当中。普通人群可以皮肤吸收、呼吸以及饮食等途径暴露于多种PAEs。理解真实环境中的PAEs混合暴露对人群的健康效应,有助于准确评估化学品的健康风险。
2022年9月15日,由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海南大学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海南生态文明大讲堂第六期第11讲以腾讯会议线上形式顺利进行。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祝凌燕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做了《全氟多氟化合物:由电影“黑水”引发的故事》报告,会议由生态与环境学院马文超教授主持,全院近百名师生参加会议。
众所周知,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具有健康危害,能够促进COPD、支气管炎及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发展。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上述呼吸道疾病患者血浆中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显著升高,能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强气道炎症等方式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体内降解ADMA的关键酶DDAH1在呼吸道疾病相关动物模型中表现出明显的保护作用。然而,ADMA/DDAH1是否参与PM2.5暴露引发的肺损伤还不...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郑春苗课题组联合香港浸会大学讲席教授蔡宗苇团队,在环境科学领域著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纳米塑料导致人体肝细胞和肺细胞损伤”(Metabolomics Reveal Nanoplastic-Induced Mitochondrial Damage in Human Liver and Lung...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