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科学社会史 >>>
搜索结果: 151-164 共查到知识库 科学社会史相关记录164条 . 查询时间(3.682 秒)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思想始现于英国科学学学者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Bemal1954,pp.930-931;贝尔纳1959];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对《科学和技术编年表》等三种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数据形式论证了英国学者贝尔纳关于科学中心及其转移过程的见解[Yuasa1962;汤浅光朝1979]。文革期间,我国学者赵红州也基于类似的文献资料(《复旦大学学报》所载的“自然科学大事...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从来不是与自己相比有了多大的进步,而是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至追赶上发达国家的问题[1]。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同样面临着技术追赶的问题,特别在我国成功“入世”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技术变迁和更替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追赶的形势和任务越发紧迫,因此我们能否完成快速的追赶,实现技术跨越;发展中国家应该在什么时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选择什么类型的技术进行技术跨越,...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依据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理想对中国社会进行全面改造的社会政治条件。由于这一改造是以整体主义的社会建构为目标的,所以,科学界也绝无例外地被卷进了这一历史变革的旋涡。无庸质疑,这种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场变革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与研究。但是,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最突出的表现是,研究兴趣过多地集中到了问题的政治层次,从而有意无意地谈漠了它的社会文化性质。已有研究...
1914年6月创建于美国的中国科学社,利用北京政府时期中央政府权力的“空隙”发展起来,充当国家学术代表,在国际学术界发言,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民间科学的象征,虽然受到政府科学体制的挤压,但还是具有相当的力量,在相关科学事务上一方面批评政府行为进而向政府建言,一方面自律科学家群体自身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怀希冀继续充当民间科学代表,以为新社会的科学事业贡献力...
纳粹德国时期,威廉皇帝学会的人类学、人类遗传和优生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尤其是两任所长,利用生物医学可能为纳粹政权的种族政策服务这一优势,与纳粹政权相互利用,形成了一种危险的共生合作关系,开展了一些臭名昭著的研究。这里面涉及到的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很值得现代的科学家和立法者们深思。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科学史与社会、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德国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历史上,德国曾一度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许多适应环境变化的制度创新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创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传统、建立专门从事研究的机构、首创同行评议制度、到采纳“大科学”研究模式等等,无不渗透着科学决策者的深谋远虑和良苦用心。本文从德国近两百年的科学发展史中,抽取出几个片段,试图说明制度创新在德国科学发展过...
20世纪50至70年代,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开展过一系列自然科学批判活动,在50年代初期、50年代末期和“文革”时期出现了三次批判高潮。文章探讨了50年代末期与科学批判活动相关的社会政治背景,分析了这一时期关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学科科学批判的典型事例,并对这一批判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作了简单评价。文章指出,大量高校学生参加批判活动和对许多科技工作者进行点名批判是50年代后期科学批判活动的...
信息时代的礼品经济复兴了原始礼品经济的概念。这个礼品经济以奉献、合作、效率和共享为特征,摆脱和超越了商品经济的一些基本规范。信息时代礼品经济出现,与互联网上的非商业历史、大学的文化氛围、网络的技术建构以及信息特有的消费特征相关联。当今互联网的礼品经济和商品经济共存。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日益丰裕和闲暇,巴布鲁克等左翼眼中浮现了以礼品经济为基础的赛博共产主义的乌托邦。
作者以法国和德国为例,介绍了欧洲出版业的发展过程。首先,作者阐释了“出版者”(éditeur)一词在拉丁文、法文以及德文中的涵义,以解释“出版者”最初的特点。随后,作者介绍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出版业的发展并分析了其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特别在法国大革命以前,阅读、书写和接触经典的机会只供少数人享有。第二阶段始于十八世纪初的英国出版权制度,其时出版、印刷和发行工作的专业分工开始出现,出版者必须...
技术与人性的冲突     技术  人性  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       2013/2/23
技术早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人类对技术的感情却有些暧昧不清。最通常的说法就是将技术比做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似乎又构成了对人类的威胁。具体说来,这种技术更多地指向工业革命时代所诞生的现代技术。这是因为工业文明以来尽管已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同时它却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急剧恶化,更有甚者,某些尖端技术的出现正在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如对核武器的恐惧等。最近的生物技术又对人类构成了新一...
中华学艺社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重要的学术社团之一。文章分五个时期,对中华学艺社及其主要刊物《学艺》的兴衰,作了较为细致的介绍。作者认为,根据中华学艺社的历史经验,建立一个有自然科学家、应用科学和技术专家、人文学者、社会科学家、以及文学艺术专家共同参加的学术团体,编辑出版一个综合性的学术刊物,对于促进人文与科学的交融,可能会起一点积极的作用。
生物技术的案例对于了解英国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调查和分析表明,在英国,公众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知识与其对生物技术所持的态度之间没有简单的关联。公众知识与态度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政府和科学共同体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有关。疯牛病事件,突出反映了公众与政府和科学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不信任感。而要实现信任,就需要在社会语境的框架下分析公众的观点,并加强公众与科学共同体之间的对话。
文章重点分析了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苏联理论物理学在意识形态和技术需求的双重压力之下的艰难历程。文章指出,在铀核裂变发现之前的三十年代,苏联物理学虽然遭受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但由于物理学家之间的凝聚力,还是勉强顶住了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压力。铀核裂变发现之后的四五十年代,由于苏联领头的理论物理学家基本上都参与了国家的原子能计划,他们便利用“核盾牌”来保护自己免受“唯心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指控,从而使...
本文回顾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纪苏联在生物学领域创建“无产阶级生物学”的事件,包括“无产阶级生物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在发展“无产阶级生物学”上的差异,以及开展“文化革命”来建立“无产阶级生物学”的努力。作者认为,尽管“无产阶级生物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获得成功,但它对日后苏联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李森科主义的兴起,产生过重要影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