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与中药学 >>> 中医学 >>> 中医文献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医文献学相关记录188条 . 查询时间(3.469 秒)
  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研究中医古典著作。尽管中医学在不断发展,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前人总结的治病经验主要还是在古代中医文献里,因此学习中医学,必从学习中医古籍入手。学习中医古籍,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版本目录校勘(文本还原)、文字语言训诂(文本解读)、历史文化哲学(文化解构)、科学研究应用(继承发展)。   学习中医古籍的第一个层次就是版本目录校勘学的学习,这是对...
  笔者阅读《成语辞典》时,发现在5000多条成语中,与医药卫生有关的成语近百条,在释义中,涉及不少有关医药卫生方面的知识,如病入膏盲、疥癞之疾、延年益寿等,现摘录其中如下:   ·良药苦口   [释义] 能治病的好药大都味道很苦。   [语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己疾也。”《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夫良药苦,惜疾者能甘之。”...
  28.举一反三 汪廷珍《<温病条辨>序》:“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举一反三指拿已知的一件事理去推知相类似的其他事理。比喻善于由此知彼,触类旁通。反,推类。《论语·述而》:“举一隅不已三隅反,则不得也。”   29.按图索骥 汪廷珍《<温病条辨>序》:“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
  21.吮痈舐痔 赵学敏《<串雅>序》:“人每贱薄之,谓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迹类丐;挟技劫病,贪利恣睢,心又类盗。”   吮舐为“吮痈舐痔”的省文。用嘴吸脓疮,用舌舔痔疮。形容无耻地谄媚巴结。吮,用口吸;舐,用舌舔。《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汉书·邓通传》:“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上嗽吮之。”   22.忘陋效矉 张介宾《<类...
《针灸甲乙经》卷数之辨     针灸甲乙经  卷数       2008/6/17
  《针灸甲乙经》今传本多作十二卷。皇甫谧在其自序中首言“至为十二卷”,其后书名卷数多有变化,主要记载是《隋书·经籍志》称《黄帝甲乙经》十卷,《旧唐书·经籍志》称《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在三个不同的卷数中,《四库全书总目》提出,十三卷本是在梁时的十二卷本基础上,“并《音》一卷计之欤”。所剩是十二卷,还是十卷?一般人信其自序所云的十二卷。日人丹波元胤的《中国医籍考》提供,曾为《难经》作序的杨玄操从书...
  14.生而知之 张机《<伤寒论>序》:“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文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生而知之指秉性异人,不经学习,生来就有知识。《论语·述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汉·蔡邕《太傅胡广碑》:“生而知之,闻一睹十,是以周览六经,博总群议。”   15.多闻博识 张机《<伤寒论>序》:“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黄帝内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其所缔造的中医学发展史。至于“中医学的发展能否突破《内经》的藩篱”,我们可以通过“《黄帝内经》理论的变与不变”分析予以诠释。   《黄帝内经》中的“不变”之理   “变”与“不变”相对而言,“变”是绝对的,而“不变”仅是相对而言,《黄帝内经》的理论更是如此。   《黄帝内经》的理论是前人在对自然规律、人类生命规...
  近期,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主任医师相继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系列丛书。早就听说曹东义先生学术造诣精深,见解独到,观点新颖。细心披阅之下,发现这套书中果然不乏醒世之论,读来颇新耳目。   从晚清到民国,中医始终难以以自身的完整体系进入中国现代学科体制。近代中医学界以“科学”的方法,建立起了一个以西医模式为参照物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而这一体系...
  《黄帝内经》为祖国医学理论之渊数,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文辞华美,语言丰富,意味深邃。其名词动化有九条规律。   名词带有宾语、旁无动词   《黄帝内经》中的实词一般比较固定,但由于表达医理的需要,一些表示人和某些事物的名词、代词的功能发生了动化。这类名词的特点是,后有宾语、旁无动词的情况下,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鼓为名词,后有宾语“之”,旁无动...
  中医学博大精深,神秘!中医古籍汗牛充栋,难懂!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不要说对中医知识了解有限的普通人会感到茫然;就是专门学习中医的人,也对一生都无法读完的医籍望书兴叹。要实现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做好中医学的传承工作,第一重要的就是让普通读者读懂中医的书,让从事中医工作的人读透中医的书。出于多种复杂的因素,近些年来中医人员的书读得越来越少,特别是经典著作学得越来越少,以外语挤兑乃至取代中医经典的现象...
管窥《内经》非药物疗法     内经  非药物疗法       2008/6/5
  《内经》对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内容,特别在非药物疗法方面,有许多详细的论述,简单方便,实用性强,其中许多方法至今仍广为采用。   刺血疗法   “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所取也。”砭石是针具的前身,又称针石、镵石,《内经》主要用它治疗痈疡、疔肿、肌痛等。这种方法奠定了现代刺络放血疗法和外科排脓术的基础。《内经》刺血的主要依据是“病在血...
“先生”古义探究     先生  古义       2008/6/4
  《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类经》、《脉经》等古医籍中,多处用“先生”一词,其词内涵深奥丰富。   早在《吕氏春秋》、《曲礼》、《论语》等典籍中就有“先生”一词。“先生”最初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说文解字》曰:“先生,前进也”。根据甲骨文“先”字的形体,可知“先”字上面是“止”字,即“趾”字之右,亦即“足”字,下是“人”。上下二字合起来有前进之意。“生”,《说文解字》...
学点训诂学知识      训诂学  中医       2008/6/3
  训诂学是一门注释古代文献典籍词义的学问。“训诂”二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前三篇的篇名《释诂》《释言》《释训》,但二字连用,最早见于秦汉时期毛亨的《毛诗故训传》(“故训”又作“诂训”)。   训诂学产生于对古代文献的阐释,《左传》、《论语》就有“止戈为武”“政者正也”的训诂雏形,而其蓬勃兴起则源于大量文献惨遭秦火,汉人为了保存文献由皇帝发起的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工作。汉代出现了一大...
  中医治疫,源远流长,经验宏富,在中医古籍特别是有关伤寒、温病、瘟疫的著述中,蕴藏着大量防治疫病的有效方药,亟待努力发掘和研究,以期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治疗疫病自主创新的新药,这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回顾既往,我国曾从中医古籍中开发出诸如茵栀黄颗粒、葛根芩连微丸、清开灵、银翘解毒丸、清瘟解毒丸、避瘟散等适合于疫病防治的中成药,堪称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但也不能不看到,既往在这方面的开发力...
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 六经的来源、六经的实质等问题,在中医学界尚有争议,未成共识。本文仅从文化背景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