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相关记录1635条 . 查询时间(3.453 秒)
中华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情感依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明资源。
“亮布”是我国黔、桂、湘三省(区)特定地区苗、侗等少数民族生产、使用的传统服饰布料,能反射光线,呈现出金属光泽,深受当地人喜爱。
“原心说”是中国古代文艺发生说的一种理念。它与“原道说”相比,突出主体心灵在文艺创作与构思中的作用,这种学说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倡导音乐来自于内心的感发,区分了君子、百姓、禽兽对音乐的不同接受层次,具有文化人类学的价值。
内蒙古大学李树新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三少民族’谚语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5BMZ014),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三峡大学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中心于2017年10月成立,属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心以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为宗旨,以“大三峡”区域丰富的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为依托,开展对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理论、遗产管理、遗产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三峡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又为湖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三峡大学研究基地。
人类学硕士点始建于2021年,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拥有创新思维,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对人类学的学科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卓越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于2019年10月,并在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两地挂牌,由杨利慧教授任主任,张明远教授任执行主任。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古代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和手工业。现代社会,建立并发展了加工业和工业。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历史上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畜产品为其衣食之源,内蒙古大草原是他们活跃的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