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欧洲史 >>> 德国史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德国史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1.187 秒)
《德国研究》杂志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承办,是社科领域内的学术季刊,以学术理论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及动态研究,自1986年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德国研究及其相关的欧盟研究领域的不断探索,展呈该领域里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中外学者间的广泛学术交流。常设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专栏。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同济大学直属的实体性研究机构,现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并入选上海高校智库(一类)。依托德国研究中心,2017年又成立了“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为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以加强中德人文交流研究、推进中德人文交流为宗旨。
19世纪后期的帝国主义时代,欧洲国家重新编排本国的世界认知体系,以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新兴殖民国家德意志帝国也不例外。在德国,随着知识社会的兴起,对殖民地的认知被纳入帝国政治动员的链条中,催生出以殖民地区为对象的“区域研究”。
19世纪初的普鲁士改革开启了普鲁士—德国通向现代的大门。改革的成果既是德国的遗产,也是欧洲的共同遗产。改革激发了一代代历史学家强烈的研究兴趣,成为德国历史研究的经典话题。普鲁士改革史研究的范式经历了种种转变,但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一直是改革与德国历史连续性的关系、改革的思想基础,以及如何评价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对普鲁士改革的历史学考察,不仅是为未来的改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更是为了使人们对改革所引发...
16世纪德意志的贫困人口日益增多,缓解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区分救济对象,将救济资源给予真正值得帮助的穷人,因此在济贫改革前后,天主教会与世俗权威围绕应当帮助哪些“穷人”的问题展开诸多争论与竞争。宗教改革前夕,二者主要在乞讨者是否为值得帮助的穷人问题上发生分歧,天主教会对贫困和乞讨的传统看法与世俗政府限制乞讨等主张相矛盾;随后,宗教伦理的转变推动新教地区和天主教地区纷纷进行济贫改革,济贫事务中的教俗之...
德国文化史家卡尔·兰普莱希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写作多部文化史巨著,并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史观点。兰普莱希特的文化史观在德国学界引发巨大争议,同时,在欧美国家乃至东亚国家广泛传播,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热议。这一史学现象得益于兰普莱希特文化史观与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新史学运动之间的同频共振,反映了20世纪初以来日益紧密的史学交往。
《德国统一的左翼观点:文献与研究》(四卷本),着重从德国左翼的视角,叙说1990年德国统一前后的历史进程及其评价。本卷为该书第1卷,以外交与安全政策为中心,选取有关档案文献,并选刊有关论文,从历史事实和研究论述两方面,概要言说了德国统一的背景、由来、历程及其结局并做了必要的分析,可为学界观察研究德国统一的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视角与参照。
在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演进中,德国因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一种漠视国家疆界,将有共同血缘、历史和文化的德意志民族共同体作为关注对象的文化民族主义。基于这种取向,德意志帝国学界出于对小德意志统一方案的不满和对“民族边疆”危机中的域外德意志同胞的关心,展开了“语言边疆”范式下的境外德语区域和德语岛研究,力图从学术层面确证它们的德意志归属,捍卫其德意志民族特性和文化,实现德意志民族疆域的最大化。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反思的思想和意识前提。作为当代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约恩·吕森提出德国人在战后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以1968年和1989年为界,形成了以参加战争及战后重建的一代、战后一代及战后二代...
作为一门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学科,历史学应在关注现实和服务现实的同时,不屈服于现实。德国长期以“科学”和“独立”著称的《历史杂志》,却在纳粹上台后逐渐转向纳粹化,在经历过“主编易人风波”后,更是通过提升主编权力、改变办刊宗旨和增加纳粹主题刊文数量的方式,完全屈服于纳粹政治,沦为纳粹的附庸。在此期间,由于杂志刊发了一些纯学术和批判纳粹类型的文章,后世学者往往把它看作“消极抵抗”的代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在原子核物理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影响力巨大的专业化团队。德国战败后,苏联实施核计划,为补齐人才缺口,采用法律、经济和强制手段,通过在德国本土签约和从战俘营中挑选两种渠道招募了324名德国专家参加核计划。德国专家承担的工作是苏联核计划基础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一般辅助性工作;具体研究工作处于核计划中的主流方向,而非旁枝末节。苏联原子弹、氢弹爆炸之后,德国专家一再要求回国...
前承一战战败,后启第三帝国,魏玛共和国经历了逾14年动荡不已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复杂的两面性:一方面,无法摆脱战争赔款重担,经济危机不断,社会矛盾重重,政治四分五裂,终*右翼崛起,民主共和国消亡;另一方面,社会福利制度和妇女选举权得到确立,大众消费兴起,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迸发出惊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众多德国人沉湎于柏林式五光十色、充满刺激的现代化都市生活。
现代德语中,德国国名“Deutschland”一词起源于中世纪早期日耳曼民族语言的名称“theodiscus”“diutisk”等词,具有语言、民族、地理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含义。国号中通常会包含国名的地理或民族因素,但长期以来,德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形态导致中世纪时期大部分德国国号与自身的地理和民族名称相分离。直到1871年,“德意志”(Deutsch)才成为德国国号的主要部分;1949年,“德...
本会中文名称为: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文译名为:Die Chinesische Forschungsgesellschaft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缩写为:CFGDG。
12世纪至15世纪,德国的封建割据势力日益加强,终未形成类似英、法那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追根溯源,这主要是由德国社会历史发展德特点所决定的。本文试图从分析德国社会历史特点入手,探讨中世纪德国分裂的根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