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哲学相关记录11852条 . 查询时间(6.109 秒)
今人读书学习,似乎是一件苦差事,古人为学却不然。儒家为学之道,讲究学而能乐。谈到儒家的乐学教育,我想从《论语》首章讲起,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近代以来,若论对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论”最为重视的哲学家,无疑首推熊十力。熊十力极其强调“体用”问题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难言哉体用也!哲学所穷究者,唯此一根本问题,哲学家于此未了,虽著书极多,能自持一派之论,终与真理无干。”但不得不说,熊氏对体用的理解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而这也影响了其对“气”的理解。
对生存实践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历史中的典范性进行记载并将其经典化,为未来提供参照,应该是大多数文明的策略,因此世界上各大文明都有对其影响深远的经典。西方文明将这种历史文化的生成机制塑造成古典学学科,在对古希腊罗马经典的继承、解释、重构之中,不断自我特殊化而确立起自身的主体性,构建起独特的文化形态。中国也有一个发达的经典体系,悠久广大的时空条件足以让古人不断去探索、总结生存经验,不断丰富对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学”(Aesthetics)概念假道日本译入中国,由此开启了现代中国美学的建构之路。而在这条漫长曲折的路上,始终伴随着对西方美学经典的译介和接受,从20世纪前期和中期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等德国古典美学著作的翻译,到新时期对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现代美学著作的翻译,再到近年来对艾尔雅维茨、韦尔施、卡特、斯佩克特等当代美学著作的翻译,可以说,“从西方美学经典的学习,到...
“悲”,不仅是一种日常情感,同时也是一种审美范畴。在西方传统中,有“悲剧意识”这一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使观众产生怜悯与恐惧从而达到净化作用。悲剧被视为一种审美的最高理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郑光磊的《环境美学浅谈》(1980)、黄浩的《环境美学初探》(1984)、齐大卫的《环境美学刍议》(1990)分别从环境美化、环境管理、人的价值实现等方面初步研讨了环境美学学科,余谋昌的《生态伦理学与美学》、杨英风的《从中国生态美学瞻望中国建筑的未来》(1991)、曼科夫斯卡娅的《国外生态美学》(1992)也从自然美对道德情感的激发、天人一体的文化精神、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上...
质形论是亚里士多德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哲学的发展,成为中世纪最具统治力的哲学理论之一。然而,伴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这一理论逐渐被“打入冷宫”,甚至直到20世纪末,对于它的关注也以历史研究为主导,如哲学史或思想史。令人惊讶的是,质形论近年来重新得到哲学家的青睐。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选项,它在多个哲学领域,尤其是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中经历了复兴,甚至被认为是解决不少核心理论疑难的钥匙。批...
元伦理学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取得显著进展,但也催生了许多相互冲突的理论流派。以往研究侧重于从论证角度理解和解决理论分歧,较少关注直觉在理论辩护中的作用。关于直觉首先需要澄清两个问题。其一,人们更重视的是哪些核心直觉,体现科学主义精神的直觉,还是反映反道德虚无主义的直觉?其二,直觉在理论辩护中发挥何种功能,它为理论提供结论性辩护、初定辩护还是初步辩护?研究者在元伦理学早期普遍认为直觉提供的是结论性辩护...
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而提出的一个标志性概念,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将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上重塑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将极大地提高生产的社会化和公共化程度,将会对社会生产关系带来深层次的革命性变革,呼唤着新型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到来。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有着思辨的历史哲学和批判的历史哲学两大理论传统。这两大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历史领域的重演:前者涉及历史作为形而上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涉及历史作为经验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它们各自所遭遇的问题甚至也是康德式的:思辨的历史哲学遭遇的是理性在超验领域面临的辩证幻象问题;批判的历史哲学遭遇的是知性在经验领域面临的自在之物问题。要化解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所遭遇的康德式疑难,...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和“精神”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精神生活观的集中表达,是新时代推动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基础。他们在《神圣家族》中揭露了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批判了思辨哲学家把“精神”和“群众”相分离、相对立,把群众排除在精神之外、推除在历史之外的颠倒逻辑,进一步阐明了“群众”和“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确了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彰...
礼乐文明的深层精神,植根于实践者对礼乐根基的信仰而作出的回应行动。对礼乐文明的深度解读,必须从“经验”视角揭示实践者在礼乐行动中的意义发生及其影响方式。天人关联是礼乐经验的精神基础,圣人“制礼作乐”来自对“天”之终极实在性的源初体验,“人道”的礼乐参与建基于“事天”的超越性追求。在礼乐的具体实践场景中,实践者身体、信念与氛围的交织,构建起一个充满象征显现的“感应”世界,使实践者获得与宇宙本源接应感...
摘要:道德生物增强是一项旨在通过生物医疗干预来增强人类道德的倡议,其主要倡导者认为道德增强可以通过以生物手段提高人们的同情心或共情能力来实现。尽管利他主义和道德都可以被认为具有进化来源,但它们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本质上不同的功能,正是这个事实使得人类道德生活变得极为复杂,而道德的内容也会随着环境条件和社会交往的本质而发生变化。因此,如此设想的道德增强倡议在经验层面和规范层面上都存在严重问题,不仅不具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以理论创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面向文艺工作实际,分析问题切中肯綮,引领当代中国文艺开辟出一个新的时代;将文艺的繁荣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体现着对中华文明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中华民族以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崛起的愿望。《讲话》涉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多个方面,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等命题的提...
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是中西文化的社会关系比较的核心问题。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型提出了“情感”与“工具”的“混合性”问题,与其后泽利泽关于“亲密关系的购买”研究的问题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处,但黄光国在其模型中提及的“需求法则”相当程度上被后续研究忽略了。以家庭主义血缘和拟血缘为中心的“深度感情关系”,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需求法则”的研究传统。三者的比较,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亲密关系模式的突出差异。个体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