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宗教学 >>> 佛教 >>> 佛教因明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佛教因明相关记录65条 . 查询时间(0.736 秒)
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由于与外道的辩论,使其具体的方法论获得不断的完善,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即因明学。
天台大师智顗对以往中印两国佛教思想作出创造性的发展,创立了以大乘止观学说为中心,包括判教论、中道实相论、观心论、心性论在内的庞大的教义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就智顗的真理观――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进行考察,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文通过对华严译籍中一些单行本和集成本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华严经学从释迦崇拜到多佛崇拜、再到卢舍那佛崇拜的具体演进过程,并从一个侧面揭示华严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般若学的某些交涉和关联。本文认为,在华严类典籍中,“释迦分身”、“十住兴佛”和“法身分身”是其提出的多佛存在的三种类型;普贤境界是其展现的成佛样板;卢舍那佛是其塑造的信仰新对象。华严经始终依据基本教义发展的需要塑造崇拜对象,构建信仰体系。
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佛教,特别是对禅宗的影响,从四个方面突出地体现出来,一是资料记载的变化,其传记和思想资料的记载从少到多,从历史到传说,从如实记录到托名撰述,反映着达摩影响的增大。二是祖师地位的确立,楞伽宗、保唐宗、慧能南宗以及荷泽系、雪峰系等都认同达摩的祖师地位。三是达摩禅法的特色,其理行双运的禅法特点,如来藏和般若结合的理论建构,以道德修养为主旨的行入方式,以修心为核心...
见月戒律思想研究     见月  戒律  宝华山  律宗  千华派       2009/8/28
见月是明末清初著名律学高僧,被尊为律宗千华派二祖。他依三昧寂光律师受具戒后,辅佐弘律,出力良多。后继主宝华山隆昌寺法席,革除流弊,弘扬正法,行事仪轨,皆本律制。锐意开创弘戒基业,誓为天下丛林创立风范。宝华山由此成为海内丛林弘律传戒之典范,隆昌寺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南山律宗千百年来一缕香烟得以延续,中国律学再呈一份新气象。见月是一位律学思想家和实践者,弘扬戒律是其生死以之的事业,在其思想中既有作...
佛教的“缘起”思想是佛陀所证悟的自然法则,它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宝藏;“缘起”思想在现实中的修学实践更是与现代生态思想相契合,具有超越历史时空的生态价值。对“缘起”思想及其实践方式的发掘,会给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全新的启示和一定的帮助。本文主要内容就是从这些方面对“缘起”思想与现代生态思想的相互关系所进行的探讨。
本文从历史上发生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说明佛教在管理上的缺陷和错误之处,从而引起人们对佛教的严格管理和正确发展。以历史作为镜子对照我们今天的佛教在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历史是我们最好的鉴证,如果不以历史为诫,必将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们要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以历史为诫,清除佛教中的糟粕,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才能使佛教文化教肓健康的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和国家建...
心道法师与法幢宗     佛教思想  法幢宗  心道法师       2009/2/6
心道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一位著名高僧,生前主要弘法于中国大陆的西部。曾亲近太虚大师、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等近代高僧,依止于谛闲老法师、兴慈老法师学习天台教观。早年前往青海塔尔寺学习密宗,先后由九世班禅、恩久活佛和阿嘉活佛亲施灌顶授记,授予丹巴增贝堪布职位和班智达尊称。曾在青海、甘肃、北京等地受到喜饶嘉措大师多次的亲切接见,在西北五省享有很高的声誉,对西部近代佛教的发展具有很大贡献。当时由于西北...
行思禅师(公元673--740年),是唐代高僧,出生于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严田镇。自幼(11岁)出家,24岁时慕名前往岭南曹溪拜六祖慧能大师为师,跟随修学15年之久,成为慧能大师的首席弟子。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来到青原山,在净居寺大力倡导禅学,恪守不立文字的祖训,弘扬顿悟学派,宗风大振,四方前来参禅者众多。 慧能大师临终之前,对行思禅师说,我受衣钵以来,遭受不少灾难(南、北宗争斗),...
三论宗之核心思想是以龙树、提婆之中观性空学为依据的,然弘扬这种思想的派别很多,在印度尤其是在青目之后,更是争论激烈,异执盛行。中国汉地三论宗之立宗是以罗什三藏所译的《大品般若经》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为根本,依缘起性空的原理,以真俗二谛为纲要,显无住无得为正宗。故其传承即依罗什三藏所传之般若三论的流传与弘扬为线索,尤其是这三部论更是龙树、提婆之代表作,足以代表中观性空学体系的核心...
“识变”刍议     因果  识变  自性       2009/1/20
世亲论师在《唯识三十颂》中重新导入的vijna parin· ma (识转变)的概念,对于唯识佛法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以原典追踪此概念的思 想发展及相关的因果时间问题,藉此,细微深入地展示出“识变”概念全面整体性的内涵意 义。此概念,既是对奘传唯识的“因能变”的描述,即指出了阿赖耶识中的“种生种和种 生现”的变化;又是对奘传唯识的“果能变”的描述,亦即指出现行果识是影像门的唯识, 是能...
《中论》思想略探     龙树中观学  中论       2009/1/20
龙树中观学在佛教中,无论是从印度、西藏、中国讲,都引起过很大的影响。大乘中观宗祖师龙树菩萨,是划时代的圣哲,他在佛教中的光辉,愈久愈朗耀。龙树菩萨的主要思想,可说集中地表现在其所著《中论》一书中。《中论》可用两种理论来概括:一是“八不缘起”,再则是“涅?1实相”。八不缘起相当于对世界森罗万象的阐释,而涅?1实相则是怎样改造和变革世界(也即改变自己)。
论智顗的“一念”范畴     范畴  一念  智顗       2009/1/20
在智顗的理论体系中,“一念”范畴具有核心地位。本文认为,智顗的“一念”是众生的日常意识,是识心妄念。“一念”与万法的关系是互具,它既不生起万法,也不包含万法,而是同时具足善恶染净一切法。“观心”是解脱的法门,观心的理由是方便、有效,易于把握,而不是说“一念”是本体。有人主张智顗的佛教思想是建立在“真如缘起论”基础上的唯心论,值得商榷。
唯识佛法认为,从潜隐的种子到显露的现行,再由显露的现行到潜隐的种子三法间的展 转起伏运动,是一切人生宇宙现象的真正因果律动形式,唯识佛法将这一展转起伏运动称为 因果同时思想。本文从唯识佛法的相关著作中,对这一思想的提出及内涵的规定,揭示了这 一思想的实际内容;同时,还从唯识佛法的相关著作的记载,讨论了部派佛教与唯识佛法之 间对这一思想的不同看法,并对这一思想作了深入诠释和分析;探讨了学佛行者如何利...
历史上有关众生能否成佛的种姓之争由来已久,而且此一问题,至今仍还导致众多学佛之人,纷争竟起。所以本文将深入以华严、天台为代表的一乘家与以唯识法相为代表的三乘家的种姓之争中去,力图系统、全面地来探讨种姓之争的原因与实质,并试着提出自己的若干解决种姓之争的观点与方法,以期末法学人能够息灭争论,回归实践。笔者识浅根陋,不当之处,还望方家不吝指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