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 汉语语法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汉语语法相关记录274条 . 查询时间(0.393 秒)
本文将副词“并”置于动态的篇章中,分析“并”所在小句与其前后出现小句的关系,当前述小句表原因、猜测或强调时,副词“并”具有强调的功能,是说话人对结果的断言;而当后续小句表原因、结果、补充说明及转折时,副词“并”可以凸显结果信息,有时具有反驳的意味。副词“并”在篇章中还同时具有触发说者心理期待的功能及标示对比焦点的功能。
《朱子语类》否定式“把”字句既有句子否定,也有局部否定;既有单音节否定词,也有双音节否定词;否定词既可位于“把”前,亦可位于“把”后。否定辖域是否定词后的所有成分,而只有一个是否定焦点。否定词的位置与说话人的心理有关,位于“把”后比位于“把”前的主观性更强些。作为语录体著作的《朱子语类》,其言语具有评述性语气,这也加深了其主观性。否定词位于“把”后在一段时间达到顶峰后又消失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
有些词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描述同一个事物,会形成一组近义词。描述近义词时,可以从一个维度去寻找其相似之处,再从另一个维度去厘清差别。本文用多维度思路辨析“确实、实在、真的”,归纳它们在语义、句法、语篇等方面的表现及其规律,并做出理论解释。
确定复句是复句历史演变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在复句的判定上可议之处仍复不少。具体表现为:标点句操作存在困难,单复句结构存在纠缠,忽视除连词连接外的其他复句类型,一些句子定性模糊。为此,本文提出历史语法研究中确定复句的三条原则:一是着眼小句数量与事件表述;二是把握汉语句子的特点;三是从去句化的角度探索各类句子的小句整合程度。
汉语学习者依存句法树库为非母语者语料提供依存句法分析,对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以及面向第二语言的句法分析、语法改错等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的汉语学习者依存句法树库数量较少,且在标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该文提出一个依存句法标注规范,搭建在线标注平台,并开展汉语学习者依存句法标注。该文重点介绍了数据选取、标注流程等问题,并对标注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以探索二语偏误对标注质量与句法分析的影响。
语气词口气及其系统研究有三个前提。一、26个句末语气词和4个基本语调或3种疑问标记(简称“疑标”)以不同种类、频次、层次和功能关系强制性共现构成75式语气结构,表示75种“语气+口气”综合值(王珏2020a)。二、据各自所在原型语气结构推知,肯定、惊讶、确信和确认语气词的上位范畴依次为陈述、感叹、非问和祈使语气(王珏2020b)。三、据上位语气、言/听者指向、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4个要素的异同,4类...
现代汉语中,“忘了、忘记”等动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叙实性。在有的句子中,肯定式和否定式的“忘记”类动词都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
本文从共时平面对“儿类”小称在汉语方言中的类型分布及语法意义进行考察,揭示“儿类”小称的特点。汉语方言的“儿类”小称,类型丰富,分布广泛。语表类型上,既有“儿尾”形式,也有“儿化”形式,展示出形态上的多样性。“儿类”小称在地域分布上是不平衡的,表现为南方多儿尾、北方多儿化的小称格局;而且儿尾在逐渐向儿化过渡,呈现出自北向南的推移态势。“小量”是小称最基本的语法意义,小称不仅可以表示事物和数量的微小...
1924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学在中国的诞生。文章依据语言研究的目的与任务,从所运用的理论方法、本体研究内容、应用研究这三条线索陈述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近百年来的进展状况。在理论方法的运用上,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而且研究者面对汉语事实已不单单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方法,也提出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主张;从研究内容看,已从“以描写为主”进到“以解释为主”,这体现了现代汉...
方梅著《汉语篇章语法研究》(以下简称《篇章语法》)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科出版资助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项目“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书于2019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文学语言研究系列”。该书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取向,将功能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实际相结合,探讨篇章现象与句法整合现象、特殊句法结构的信息地位和篇章功能、元话语成分篇章功能的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潘海华教授主编的Interfaces in Grammar(《语法接口》)一书于2019年由John Benjamins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12章,第1章为引言,其余11章为围绕语法接口专题的研究性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研究员所著的Prominence and Locality in Grammar: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Wh-Questions and Reflexives(《语法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Wh疑问句与反身代词的句法和语义》)一书于2019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这本英文专著基于生成语法理论,从句法-语义接口(syntax-s...
陈振宇、姜毅宁:反预期与事实性——以“合理性”语句为例,林若望(2016)指出,“应该φ的”是违实句,如果指过去事件的话,则当说话者说“他应该帮忙的”时,说话者是把“他帮了/过忙”作为虚假(反事实)的内容来说的。朱庆祥(2019)做了初步的反驳。在这类“合理性”语句中,反事实义只是一种较强的倾向,不具有强制性。
本文以生成句法理论考察上古汉语的“主之谓”结构,重点是回答关于其句法的最根本的问题:“主之谓”整体是什么结构,“之”具有何种句法地位和句法功能?文章根据“主之谓”的句法分布、内部结构等重要句法语义特征,将“主之谓”明确定性为以“之”为非定式标记的非定式句,同时刻画了“主之谓”与普通主谓句子(以下简称“主谓句”)的句法差异,指出二者之间的句法差异皆因于定式句与非定式句的本质区分。
零代词是先秦汉语一种常见的语法单位,是体现上古语法特点的重要环节,也是人们觉得古汉语简洁的原因之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